从印度的黄麻到澳大利亚的羊毛,从加拿大的小麦到南非的黄金,这些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为其战争机器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
在海军方面,英国的造船厂全力以赴,为战争建造各类舰艇。
其海军造船厂的年产能达到了相当可观的规模,虽然具体数据难以精确统计,但据估算,仅英国本土的海军造船厂年产能就超过了 50 万吨,加上其殖民地的造船厂,总产能更是庞大。
这些新建的舰艇不断补充着英国海军的力量,使其在战争中始终保持着数量上的优势。
德国在战争中采取了潜艇狼群战术,给协约国的海上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频繁出击,以狼群的形式对协约国商船进行攻击。
小主,
据统计,德国潜艇狼群战术在高峰期月均击沉 50 万吨商船,这一数字对协约国的物资运输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许多商船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德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船上的货物和人员损失惨重。
为了应对德国潜艇的威胁,协约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反潜作战,这也分散了协约国的战争力量。
日本在这一时期积极推进八八舰队计划,这一计划对其国内的钢铁产能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八八舰队计划旨在打造一支拥有 8 艘战列舰和 8 艘巡洋舰的强大舰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不断加大对钢铁工业的投入。
据估算,八八舰队计划消耗了日本 30% 的钢铁产能,这使得日本在钢铁资源的分配上不得不进行权衡和调整。
为了满足舰队建造的需求,日本一方面加大国内钢铁生产,另一方面积极从国外进口钢铁资源。
在 1915 年,各国海军造船厂的总产能合计虽然难以精确统计,但大致估计不足 200 万吨。
战舰的建造周期普遍较长,这是因为当时的造船技术相对落后,建造过程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一艘战列舰的建造周期通常超过 24 个月,甚至更长。
例如,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从开工到建成服役,平均需要 3 年左右的时间。
在建造过程中,需要进行船体建造、设备安装、武器调试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精细的工艺,这都导致了战舰建造周期的延长。
现代舰队的可持续作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综合补给舰和先进的维修体系。
以典型的综合补给舰为例,单艘综合补给舰可携带大量的燃油、弹药、食品和备件等物资,能够维持编队 30 天的远洋作战。
例如,中国的 901 型综合补给舰,满载排水量达到 4 万多吨,载货量超过 2 万吨,能够为航母编队等大型舰队提供充足的补给。
它采用了先进的补给技术,通过横向、纵向和垂直补给等方式,能够同时为多艘舰艇进行补给,大大提高了补给效率。
现代舰队还拥有模块化维修体系,这使得战损修复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模块化维修体系将舰艇的各个系统和设备进行模块化设计,当某个模块出现故障或受损时,可以快速拆卸并更换新的模块,从而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
据统计,模块化维修体系使战损修复效率提升了 5 倍之多。在海湾战争中,美军舰队就充分利用了模块化维修体系,对战损舰艇进行快速修复,保证了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然而,现代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燃料储备是一个关键因素,虽然综合补给舰能够提供一定的燃料补给,但随着作战时间的延长,燃料储备仍有可能不足。
例如,在一场大规模的海战中,舰艇的燃油消耗会非常大,如果补给不及时,就会影响舰艇的机动性和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