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分好了,吃饱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每人都吃到了一小碗。
等吃完了粥后,镇民们再看淮阴军,眼中不由得少了几分戒备,多了几分感激。
梁烈站在高台,告知众人,自己明日会再施粥一次,随后便会离开。
台下的人一听,急了。
不是说赈灾吗,怎么这么快就要走了?
梁烈告诉众人,赈灾确实是赈灾,但不是在这里赈灾。
赈灾的地点在沂州,他们要前往沂州才能得到永淮公的赈济,想要过去的,可以随他一起前往沂州,他负责保障一路上的安全和食物问题。
此言一出,有人相信,也有人不信。
其中不信者居多,梁烈毕竟是第一次来这里,镇民们不可能直接就相信他。
次日一早,梁烈又命人煮了粥,百姓们都来吃了。
吃完后,梁烈开始统计愿意和他一起离开的人数。
总共643人,大概只占总人口的20%
到了中午准备正式出发时,可能是怀念肉粥的味道,又陆续多了一些人,有八百多了。
随后梁烈直接带着这些人离开。
剩下的镇民们望着梁烈离开的方向,心中隐隐有些后悔。
或许跟着梁烈离开才是正确的选择,留在这里得不到赈济,早晚都要饿死。
梁烈只是众多淮阴军中的一支,除此以外还有更多的淮阴军,他们深入山东腹地,打击邪教、恶霸,游说百姓离开。
在沂州和苏州的交界区域,这里被翟逊设置为专门的赈灾之地。
灾民来到这里后,会经过仔细分配,根据其能力进行不同的工作,从而获得报酬。
赈灾并不是白给粮食,灾民也需要工作。
相对来说,年轻力壮的获得的报酬会更多一些,他们通常负责一些重体力活,比如修桥铺路,开山挖渠,甚至有可能被选入军队,成为新军。
根据每个人的贡献不同,获得不同的报酬,不说绝对公平,但至少可以保证每个人付出努力之后就会绝对有饭吃。
有时候,百姓的要求真的很少,对比朝廷的不管不顾,方永的行为让大部分山东灾民都对他心怀感激。
随着方永的名声越来越大,山东百姓对他的信任程度也越来越高,很多百姓慕名前来投靠。
当梁烈再一次踏足小年镇时,镇民对他的态度便骤然改变,一个个争先恐后的选择跟随。
此外,除了救灾,方永还有一支专门的战斗部队。
在黄河大灾爆发后,山东各地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匪患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