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淮王府。
朱允炆的心情,同样难以平静。
苏尘在江北的雷霆手段,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那些突然冒出来的“暗影卫”,如同鬼魅一般,将燕王府的护卫一网打尽。
这等实力,简直令人胆寒!
朱允炆意识到,苏尘的羽翼,已经丰满得超乎想象,已经成为了大明最不可预测的变数。
甚至……是最危险的人!
所以,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制衡苏尘!
而要制约苏尘,就必须联手燕王、李善长,共同对抗这个日益强大的对手。
这几日,他频繁召见黄子澄、齐泰等心腹谋士。却刻意避开了刘三吾、方孝孺等人。
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太过正直,恐怕难以理解他的谋划。
此时,
书房内,烛火摇曳。
朱允炆、黄子澄、齐泰三人,围坐在一张紫檀木桌旁,面色凝重。
“燕王和李善长的做法,虽然激进,但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朱允炆缓缓开口,声音低沉。
“江北的贪腐,确实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
黄子澄、齐泰对视一眼,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殿下英明!”
“我等愿为殿下分忧!”
几人一番密议,最终达成共识。
他们决定,在《儒报》上发表文章,声援燕王和李善长,将治理江北贪腐的呼声推向高潮。
很快,《儒报》刊出了一篇措辞激烈的文章。
文章直指江北官员的种种劣迹,痛斥他们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罪行。
并呼吁朝廷尽快采取行动,整顿江北吏治,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文章一出,京城舆论哗然。
百姓们议论纷纷,都认为淮王已经完全站在了李善长、燕王一边。
一时间,京城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压抑。
……
奉天殿上。
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老朱紧紧盯着手中的密报,脸色铁青。
江北的局势,如同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让他寝食难安。
那些御史的奏章,言辞激烈,字字诛心。
表面上是弹劾江北官员贪腐,实际上却是李善长和燕王联手,要将江北彻底搅乱!
这,与当年的胡惟庸案何其相似!
胡惟庸也是这般,步步紧逼,看似为了大明江山,实则包藏祸心!
老朱的脑海中,闪过一幕幕血腥的画面——
那些被胡惟庸陷害的忠臣良将,那些被逼得家破人亡的无辜百姓……
他绝不能让历史重演!绝不能让江北成为第二个胡惟庸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