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秦思源的心思中

第 675章 秦思源的心思中

苏明哲一噎,心里百转千回,好像隐隐的抓住了一些东西,但是又说不出来,憋在心里非常难受。

秦思源也不点破,有些东西要靠悟的,说出来就不美了,如果一个即将执掌一省政务的官员都想不通这一点,那么他就有点不合格了。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秦思源有没有对百姓好的心思,那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个好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更好的统治。

他同样是了解的规则的人,而且比这个时代官员了解得更深,区别在于他把下限给百姓提高了,而大明的官员没有下限。

打个比方说,不管哪朝哪代,百姓都是被精心计算过的,一个普通百姓的最大承受能力在哪里,可以怎么压榨他们而不会造反,这些都是有统计的。

不要以为封建社会的这些统治者都是废物,他们懂的东西也很多,有些东西到了几百年后也一直在沿用。

打个比方说,清朝时候就有一个三十三两理论,也就是说你拼命干活一年赚到三十三两,还会有负债。

联盟书库

很多地方还没有三十三两,总的来说,把男性的剩余价值全部剥削掉,让人始终挣扎在温饱线上,那么你就没有精力起来造反。

而秦思源做的要高级一些,保宁府治下的百姓也是经过他计算过的,只不过他没有说出来而已。

他随身带着一个大箱子,里面有很多他的秘密,其中一本就是计算的过程和最终结果。

秦思源没有把百姓压榨到极致的想法,这个下限提得很高,计算方式就是,一个五口之家有二十五亩土地。

经过农学的人改良种子和施肥后,一亩中田一年有四百斤的产量,脱壳后就是三百斤,这种米就是可以交税的那种。

定价一银子一石,也就是一百斤,保宁府这个地方,五口之家一般是十亩水田,十五亩土地。

这一家人忙碌一年,除开种子、税粮等等一切开支后,基本能节余十五两左右,这里面还有番薯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