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人此言有理”,吴宗达缓缓道,“军报既然来了,瞒是瞒不住的,不过我们要先想想这件事情带来的后果”。
钱士升没好气的道,“还能有什么后果?朝廷精锐损失过半,有能力的武将也是,形势很快就会急转直下”。
“各地闹事的匪徒肯定声势大涨,他们会加快攻城掠地的速度,朝廷很快就会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他这话倒是没错,这一年来,农民军的活动并不激烈,也都是在等四川那里分出胜负,不管结果如何,他们都要闹起来的。
温体仁这时轻咳一声,“各位,大家都是内阁辅臣,现在是到了同舟共济的时候,还希望大家摒弃前嫌,共同辅佐大明”。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不过三人心里都嗤之以鼻,温体仁这人非常虚伪,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党同伐异倒是有一套。
王应熊这时站了起来,“各位现在各地匪患猖獗,关外又有鞑子虎视眈眈,不如建议陛下迁都吧”。
“江南乃是大明起家之地,那里相对来说还很是平静,我们可以在江南重整旗鼓,一定能把局势扳回来的”。
他这算是老成谋国之言,不过不现实,先不说江南士绅待不待见崇祯,就是这满朝权贵都不会答应。
权贵们在京师扎根两百年,土地、财富都在京师,去了江南怎么办?重新置办产业吗?江南士绅会答应你?
而且这个提议崇祯也不会答应,谁要是敢提这个议题,马上就会受到申斥,如果再有人拱一下火,下狱抄家都有可能。
因为崇祯丢不起这个面子,天子守国门可不是说说的,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崇祯是不会这样做的。
或者说,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他也会遮遮掩掩,除非有人裹挟他去江南,不过这个裹挟的人肯定得死。
有了这个认知,大家谁敢提这个?除非是大明的死忠,其余人可不会提这个,改朝换代而已罢了,谁坐江山都需要文官治理。
即使是保宁府坐了江山,不用他们的这一套,他们大不了回乡就是,后代在去按保宁府的规则来,一样有官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