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破局之人

敕乐歌 翎易新 2656 字 20天前

敕乐见他双手合十行礼,道:“汝乃何人?老僧空性,不知何所从来?”

“空字辈!”敕乐暗自寻思,要知道金光寺乃按自辈排列,空自辈可比现任住持大上一辈,若此人是金光寺僧人,恐怕……

敕乐也不敢怠慢,作揖还礼道:“在下敕乐,误闯贵宝地,还请大师见谅。”

“今日有缘与小友相晤,甚善!”那僧人抚手道。

“晚辈小子得见大师尊容,三生有幸。”

“小子曾幸得佛法,受益匪浅,不敢忘其高义。敢问大师礼佛何处,此前竟无缘拜见大师。”这话倒是不假,敕乐曾受佛礼,自当感恩戴德,后语便想知道,他是否与金光寺相交。

“小友与佛有缘,善哉善哉,往事不堪回首,只是老僧叛逐多年,不敢枉自清扰佛门,自称佛门子弟。”那僧人叹道。

触及那和尚往事,敕乐也不敢过分叨扰,随即,敕乐又问道:“那大师此刻可是……小子在外看到那碑文。”

“小友看到的无非是老衲的一缕神识,因为执念,残存多年,不肯散去罢了。”

老僧又道:“看来小友灵识颇为不俗,能被那菩提珠摄入。”

小主,

敕乐心念一动:“原来那念珠为菩提珠,却不知将我灵识拘束,留此何用?”

在大宋修道境内,感知力有灵识和神识之分,神识乃元神之境才独有的手段,比之灵识强上百倍。

神识强大者,可凝化成身,若是危难之际,众然肉身崩溃,有一丝神识逃离,那可夺舍重生!

而孱弱的灵识便无可与之比拟,一旦灵识受损,牵一发而动全身,本体必定受损,轻则脑海如若针扎,重则神经错乱,喋血而亡。

不管是灵识和神识,一旦损伤,必须花费大量光阴,才能修补回来。

空性奇道:“小友灵识柔韧连绵,元神之下便可凝练成型,不是吃了补神魂妙药,便是有奇遇。”

“前辈果然慧眼如炬。”敕乐道。

“小子身上拘禁着一头恶灵,幸得金光寺渡字辈高僧搭救,才得以保全性命,此后便以恶灵之力淬炼此身,是祸也是福。”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祸福相依,天地自有公道。”空性道。

敕乐一直望着,见他听闻金光寺时果然有所动,便不再说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原来如此。”

只见那僧人又哈哈大笑,自己又喃喃道:“若不该有此念,便不会有起因,有因必有果……”

此人就是当年大法师,更是出自金光寺。其实当年空性修为早已臻化境,乃元神之境顶峰,只是其后多年,修为不得寸进。

要知道,越是修为高深者,想要在进一步,那可不勉一番苦修,亦或是窥得灵丹妙药,亦或是奇遇傍身。

尤其是大境界的跨越,多少人穷极一生,停留在凝气、金丹。

自古贤才辈出,有人创道法,有人凝练分身,更有甚者,不惜散功重修。

也有人剑走偏锋,取生灵之精气,不惜杀戮成魔,离经叛道。

更有偏执者,入冥河,坠轮回,修鬼道,成万死不灭之身……

古今中外,功败垂成者,不计其数。

而空性一生致力追逐道之巅峰,自然也不能勉俗,于是殚精竭虑,寻求成就天人门径。

经过多年寻查,于佛教经典里,窥得这么一句话:“三世金身,天人左右。”

他也知道,佛门三世身:过去、现在、未来,乃佛教崇高无上的奥义,竟没想到有几率成就天人之境。

于是空性于寺中藏经阁,阅典无数,只为得那《三世身》的修行法门。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空性在一本《长阿含经》看到相关记载,只是熟读成诵,仍不得要领。

对此,他找来同门师兄弟,想为其解疑;更是让他师父知晓了。他师父只道他是魔怔了,煞费苦心的为其静心寡欲,可适得其反。

空性执念太深,到后来竟然执念成魔,心性被一股痴狂的力量所掌控。竟伤了同门师兄弟,其师为阻止这场祸乱,竟以血肉之躯甘愿受了他七七四十九掌,只为唤醒疯魔的弟子。

空性对他师父也是情深似海,从小青灯古佛,侍奉左右。终于唤醒了他的本性,但大错铸成,实属难以挽回。

最终,空性无颜面对众师兄弟,跪别师父,径投别地,更不敢枉言自己乃金光寺教众。

后来他师父已伤及内腑,在第二年花开时节,不久就坐化身亡。

敕乐听得他的自述,也是感慨万千,后来又听得他说:

“我道是此事就此打住,可,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我震惊不已……”

空性当年离了金光寺,便北上,远赴大漠,出西域等。

恰逢武国战乱,内忧外患之下,一代武祖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