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西域风云起,长安城内政治外交博弈深

第141章 西域风云起,长安城内政治外交博弈深

武德二年(619年)七月中旬,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和高昌王麴伯雅分别派遣使者来到长安城,向唐朝朝廷进贡。

唐朝初年接待外国使臣的程序非常严谨而繁复,既要彰显天朝威仪,又要“玩些心思”暗含着满满的政治博弈。

首先是两国之间的外交消息传递与前期筹备。当边关烽燧升起特定组合的狼烟,或河西驿道快马送来盖有";蕃国信印";的牒文时,鸿胪寺便知有使团将至。贞观年间成书的《唐六典》记载,鸿胪卿需立即调阅《职贡图》,核查该国地理方位、服饰形制及朝贡历史。

此次统叶护可汗使团入境前,接到牒文后,鸿胪寺典客署的铜铃骤响,值班人员需立即上报主管领导鸿胪丞郑元璹,值夜的录事开始连夜查阅隋朝旧档翻查《职贡图》。却发现西突厥上次朝贡的事情竟在二十年前曷娑那可汗时期,在";西突厥";条目下发现条朱批:";曷娑那入隋,贡珊瑚树二尺,开皇十八年事。";

慌忙赶来加夜班的鸿胪卿郑元璹捧着隋朝旧档的手微微发颤,二十年前被炀帝扣押斩杀的曷娑那可汗族侄统叶护,如今竟遣使来朝。他当即奏请朝廷加派通晓突厥语、粟特语的译语人三十名,组成接待团赴凉州接应。

第二日,接待团临行前,郑元璹特意叮嘱:";若见狼头金符,当以亲王仪仗迎之。";

唐朝接待团先于外国使团到达玉门关或阳关主要关隘。

玉门关和阳关都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

玉门关在长安城的西北方向,两地相距1100公里左右。但古代交通路线并非直线,若以古代行军、商旅的大致路线来算,距离会更长一些,大约1400至1500公里。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它处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之一。

在古代,玉门关是中原王朝抵御西域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着周边的天然地理屏障,如戈壁、沙漠等,有效地控制人员和物资的进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玉门关见证了东西方之间大规模的贸易活动。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从这里运往西域乃至欧洲,而西域的香料、珠宝、玻璃制品等也通过玉门关进入中国。众多使者、僧侣、商人等通过玉门关往来于中原和西域之间,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佛教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玉门关进入中原地区的。

阳关在长安城的西南方向,古代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前往阳关,路程大约在1700至2000公里左右。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距离敦煌市区约70公里。它同样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与玉门关一南一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阳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中原王朝在西域地区的军事据点之一。通过控制阳关,可以有效地防范来自西域的军事威胁,保障中原地区的安全。阳关也是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古代,从长安出发的商队和使者,在穿越河西走廊后,需要经过阳关才能进入西域。许多文人墨客也以阳关为题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反映了阳关在当时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它象征着离别和对远方的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玉门关和阳关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减弱,但它们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遗产,至今仍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遗迹。

当外国使团抵达玉门关或阳关时,戍将会同户部官员按《关市令》勘验";过所";(通行证),重点检查贡品与随身物品比例。开元年间敦煌文书残卷显示,某次回纥使团因私带玉石超六百斤,被扣留至鸿胪寺特批。此外,贡品中凡属";奇器异兽";者(如永徽元年拂菻国进献的狮子),须由画工绘制《异方贡物图》快马送往京城提前汇报。

当西突厥使臣阿史德啜率领的使团在阳关外卷起漫天黄沙,玉门关的烽燧立即升起三道狼烟,得知是西突厥朝贡来使后,守关将领命令戍卒推开包铁城门,一队驼铃悠扬的西突厥使团正踏碎戈壁晨霜进关,前往驿站休整。

为首的阿史德啜身披白狼裘,腰间别着镶有瑟瑟宝石的金狼头符节,这是统叶护可汗亲赐的";伊难珠匐";(外交特使凭证)。当鸿胪寺译语人在关隘核验刻着突厥如尼文的牒文时,十峰骆驼正将龟兹硇砂、于阗玉雕、波斯珊胡帽等贡品卸下查验,其中那具镶嵌三百颗东罗马金币的马鞍,引得守关校尉倒吸凉气:";当年曷娑那入隋,贡物不及此三成。";

小主,

戍将验看过所时,发现贡品单上的";天山冻葡萄十筐";竟用冰蚕丝包裹,这令户部主事想起大业五年高昌进献冰荔枝的旧例。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狼噬鹿铜镇,鹿角上錾刻着粟特文";自金山至乌浒水";,暗合统叶护新拓疆域。画工连夜将贡品绘成《异方贡物图》时,特意在葡萄藤纹银壶的箭簇痕旁注朱批:";疑为射匮可汗伐高昌所获战利。";

待验明正身,“安检”之后,唐朝接待团将陪同外国使臣入境,沿官道东进,沿途驿站需按照";蕃主一等";标准供给物资保障,正使每日细米二升、羊肉三斤,从人则给黍米一升,马匹草料须掺三成黑豆。

使团行至泾州驿站,鸿胪丞早已带着《职贡图》快马迎候,按照贞观后成书的《大唐开元礼》记载,其仪轨实则沿袭武德旧制:使臣至望春亭须更易缦胡缨、蹀躞带等唐制服饰。

然而,鸿胪寺的礼导官捧着《朝仪辑要》犯了难。原来,朝贡使团出发时,统叶护特意交代让使臣到达唐朝时,必须坚持佩戴镶有瑟瑟石的卷檐虚帽。这顶结合突厥王族与波斯风格的冠冕,竟与《职贡图》所载";西突厥白狩耳冠";大相径庭。典客丞急中生智,将帽檐垂下的瑟瑟石串解释为";彰可汗兼统昭武九姓之功";,方才化解礼仪危机。

使团至长安郊外长乐驿,鸿胪寺少卿率仪仗相迎,此时便暗流涌动:据《通典》载,显庆年间大食使臣拒穿唐制";襕袍";,坚持披大食锦袍戴缠头入城,鸿胪寺连夜赶制镶金鱼袋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