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作为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与培养应从娃娃开始。科学教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其核心在于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探究欲望,从而培养出具有科学家潜质且甘愿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二、第一步:激发兴趣
(一)好奇心的培养
孩子天生具备对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体现为不断地询问“为什么”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家长与教师肩负着保护和激发这种好奇心的责任,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孩子对科学萌生浓厚兴趣。
(二)场景式、体验式教育
传统课堂教学在激发孩子兴趣方面存在局限性。场景式、体验式教育则能够弥补这一不足,让孩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领略科学的魅力。例如,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科技节等活动,使孩子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感受其中乐趣。
(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协同教育的合力。家庭中,家长可引导孩子观察自然现象,解答疑问;学校方面,应开设丰富的科学课程并组织探究活动;社会要提供充足的科普资源以支持科学教育发展。
三、第二步:系统学习
(一)系统化的科学课程
在激发孩子兴趣之后,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成为必要环节。学校应确保科学课程的全面开设与良好教学质量,使孩子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学科教学中融入科学与创新教育,开发校本课程,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二)实验教学与通用技术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通过亲自动手实验,验证科学原理,提升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学校需加强通用技术教学,以培养孩子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数字化赋能学习
教育数字化是推动教育变革创新的关键突破口。借助数字化手段,能够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满足不同学习需求。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提高STEM教育、创客编程、乐高机器人等创新教育的普及程度。
四、第三步:个性化创新
(一)创新素养的培养
创新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孩子在系统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要进行个性化创新。学校应着重培养创新素养,鼓励孩子大胆创新、勇于尝试。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创客大赛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兴趣。
(二)科技社团与兴趣小组
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是培养创新素养的重要平台。孩子在其中可与志同道合者交流合作,共同开展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学校应积极支持其发展,提供资源和指导。
(三)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
科研机构和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力量。学校与它们合作开展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如邀请科学家和工程师进校园共同探究实践,组织孩子参观科研机构和企业了解创新过程。
好奇心作为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与培养应从娃娃开始。科学教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其核心在于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探究欲望,从而培养出具有科学家潜质且甘愿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