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各种补习班加强班应运而生,钱越花越多,孩子的成绩越学越差。
渐渐的,孩子们就变成了只会考试,只为了应付考试的机器。你谈创造力?开什么玩笑。
再说我们也不需要。
从物业的办公室出来,张铁军满脑子里还在想着幼儿教育的事情,越想越感觉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只不过,这件事儿确实是不好做呀,身单力薄的,面对汹涌的广大家长群体,只怕是无力回天。
国人向来是只相信自己的认知的,你说的天花烂坠完全没用,非得要事到临头了才去后悔。
然后好了伤疤忘了疼。
不只是教育,所有的事情都差不多是这样的,这是因为近几百年人们被禁锢在狭窄的生活空间有直接的关系。
一边胡思乱想一边信马由缰,一抬头,已经走到了马路边上,对面就是物流中心的大门。
张铁军抓了抓头,本来是想回家的,特么,一走神儿走反了。
看了看马路对过物流中心宽阔的四车道大门,算了,来都来了,那就进去转一圈得了,尽尽责任。
满载的大卡车鞥鞥的叫着从大门里开出来,顺着大马路往西边走了。
东方和信物流中心的这个大门的位置是最舒服的,不管是出还是进,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要往哪个方向走,都不会感觉憋屈。
不管是视野还是道路都相当开阔,也不需要打小弯儿,深受广大大车司机的喜爱和赞扬。
沈阳从八十年代初中期开始就有了公路物流中心,零旦业务相当火爆。但是大型货场都是建在比较偏辟的地方。
小型的货场到是热闹,尤其零旦,都是在车站附近,但是过于热闹了,车要和人抢路,而且路又窄弯又多,对大车是相当的不友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原来搞公路(铁路)运输的只有物资工贸还有邮电局,再加上商业系统的仓库,为了方便他们都建在火车(汽车)站附近(背后)。
那个时候车少人少,虽然路窄了一点弯多了一点儿,也还行,到也不算是太过于麻烦。
八十年代中后期,个体户爆发,商业自由的大潮来了,首先热闹起来的就是火车站汽车站这种客流量大的地方。
于是矛盾就这么产生了,车站附近形成的里外三层的新兴热闹集市,把车站连带着货场仓库给包围了起来。
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各种店铺像泉涌一样出现,密密麻麻,随后就是各种私搭乱建,把原本就不宽的马路占的水泄不通。
再加上四面八方涌过来的客流人流,繁荣是真繁荣,拥挤也是真的拥挤,各种车辆都只能打着喇叭在人群里挤。
说白了就是我们做事从来不会考虑以后,完全没有必要的规划,什么五年十年的,能想到三年那都是顶顶的人才。
而且反应速度又出奇的慢,总要等到实在没有办法了,或者发生什么事故了,才不情不愿的动一动。
东方和信物流中心建成运营以后,首先是五爱和南塔,风雨坛小百货批发市场的商户和物流运输得到了缓解,
然后就是大西门电子市场的商户也被吸引了过来,再然后是三好街。不断的向外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