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童年

“大昌现在变化挺大的。”

在车上,小明对张铁军说了一句:“咱们小时候那几个人,要说变化他最大,也挺能吃苦的,反正我感觉比我强。”

“这个不能比,家里条件在那摆着,他爸妈能把他们哥仨养大就挺不容易了。”张铁军摇摇头。

大昌的爸爸在中碎车间,一家五口人就靠他爸的那点工资,还得添补两边的老人。

他妈是农村户口,虽然后来在大集体上班了,那点收入连她自己吃饭都不够,聊胜于无。

虽然听上去和张铁军家里也差不多,但实际上,原来那会儿张爸的收入要高的多,七七年以前一个月一百多块。

那时候年轻工人才二十几块钱三十出头。

七七年,张妈病了,家里欠了六万多的外债,张爸也从厂部下到车间成了普通工人,收入一下子就落了下来。

不过也就是困难了几年,八零年张妈就出来卖冰棍成为个体户了。

可别小看卖冰棍,三分钱一根,那个时候张妈一个月能挣好几百多块钱,能顶至少三四个全民工人,还是大工。

二九书屋

之所以张铁军总感觉小时候家里困难,是因为原来那会儿他还不懂事儿。

等到他记事张爸就下车间了,确实困难了。

后来等他上了小学,每天跟着张妈起早贪黑的卖冰棍,家里家外的活都得干,就特别辛苦。

负债嘛,那个年代的六万多块钱是什么概念?

张爸张妈起五更爬半夜又是养鸡养猪又是开荒种地,夏天卖冰棍冬天打零工,一直忙活到八五年秋天,把外面的债都还清了。

夫妻两个抱头痛哭。

在这样的情况下,平时自然是能有多节俭就有多节俭,不敢吃不敢穿的。

其实在他上初中那会儿,老张家的条件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只不过夫妻两个有了负巨债的经历,又节俭了那么多年,已经习惯了。

就拼命攒钱,花几分一毛的都得计算。

18书屋

事实上,张铁军上初中那会儿,新书包新文具什么的没缺过他,手里五块十块的零花钱也总是有的,在班上已经属于有钱的那一拨。

只不过张妈一直勒着管着,总给他灌输家里困难的意识让他不要乱花钱,要节俭珍惜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