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8章 土地不骗人

“扒了呗,留着嘎哈?”二叔往那边看了一 眼:“那房子当初盖的就有毛病,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不当不正的,老早就瞅它不顺眼了。”

原来小队部边上有一个专门给上山下乡活动准备的院子,是六八年建的大开间的砖瓦房,在那个年代来说相当哇塞了。

那个时候的建筑别的都不说,质量是绝对杠杠的,而且宽大,一铺炕能睡十来个人还宽宽绰绰的那种。

那房子拆了张铁军确实是感觉有点可惜了,好歹也是一段历史的记忆,等到二十年后那就是个景点,当年的青年们都会回来看一看。

不过就像二叔说的,那房子当初确实也没盖好,不是质量有毛病,是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那个房子有点歪扭。

堡子里的房子全部一水的都是面南背北,房门在南面,整个堡的房子朝向和方位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整整齐齐。

全堡只有小队部不是,小队部是单位嘛,因地制宜,里面的房子是围着晒谷场建的,办公室这边背东面西。

另一侧的铁匠房木匠房车库牲口棚什么的这些是背西向东,从两边把晒谷场围住,中间靠后的位置是粮仓和戏台子。

戏台子可不只是演社戏,还要承担放映电影的功能,所以是居中的,在正中间靠后。

单位不是住家,这么建也没什么毛病。

可是等到建青年点的时候,就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了。

青年点是建在小队部办公室后面,一排房子带一个大院子。

按理来说,要么你和队部办公室平行,要么你和全堡人家的房子同一朝向,对吧?这两样都没什么毛病,都能看。

可是呢,人家就偏不。

当时这种青年点都是统一建的,由公社出钱,大队出力,全是一水的青砖大瓦房,在当时来说那是相当牛逼了。

大队部那时候都还是黄泥草房呢。

小主,

别的小队的张铁军不知道,也没注意过,但是张家堡的这个就是建的扭巴的,它既不坐北朝南,也没有坐东望西,是斜着的。

斜着的,房子斜的,院子就也跟着是个斜的,不当不正卡在办公室后面。

你知道那种感觉吧?全村的房子都是横平竖直的,是‘〒’这个样子,然后它紧贴着在边上,在那扭巴着。

堡子里的房子都在小队部对面的山包包上,上面的人家站在院子里就能看到这边,那是谁看谁别扭,但凡有点强迫症的都受不了。

去过东北农村的人应该都知道吧?东北农村的人家房子院子那基本上都是一水的,整整齐齐的。  就是种地都得把田垄修的横平竖直板板正正的,那秧苗长出来都得像是阅兵式的方块队一样。

结果弄出来这么个玩艺儿,真的是谁看都不顺眼,连带着瞅里面的人都不顺眼了。

估计大家伙是早早就都想把它给拆了。

“那玩艺儿拆了就拆了呗,就那么几间房子也没啥用。”张爸说:“留着干啥?不当不正的,我瞅着都不顺眼,和这小院儿也不般配。”

这个是,现在的队部小院那是相当牛逼了,方圆几十公里之内都找不出来第二个。

溜平溜平的水磨地面,办公的是小洋楼,两边是各个功能室和活动室,里面花开似锦,外面树林环绕。

现在又增加了图书室(成人夜校),医疗所和幼儿园,还有会堂。会堂可以放电影。

小学没在这里,小学建在两个堡子中间那边,化肥厂饲料厂加工厂收购站仓库气站油站都建在那一片,还有锅炉和浴池。

那一片河滩面积不小,是一片乱石滩,正好废物利用,要不然还得占用耕地。

而且建在那边还可以把周边的几个村子都照顾到,大家都方便。

现在整个堡子都通上了暖气和自来水,烧饭也用上了煤气,再也不用大冬天冒着严寒踩着没腿深的大雪去上山砍柴了。

电视,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全村标配,小日子过的贼拉美。

“庆之啊?是庆之不?”

“啊?是我,”张爸扭头看过去:“老叔。”

“五爷。”张铁军叫了一声,碰了碰周可丽:“五爷,这是我媳妇儿,叫小秋。”

“五爷好。”周可丽叫了一声,好奇的打量着面前这个矮胖小老头。

小老头瞅着相当精神,笑嘻嘻慈眉善目胖乎乎的,头发全都花白了,穿着一身人民服,手上夹着根过滤嘴儿。

人民服配解放鞋,妥妥村里的制式服装。

“这家伙,铁军都结婚了,时间过的快呀。”五爷走近了,在张爸胳膊上拍了拍:“你现在是出头了,咱们家你现在是头子。”

“那你不也是我叔叔吗?我还不是得听你的?”张爸掏打火机帮五爷把烟点着:“现在岁数大了,烟还是少抽点,旱烟就别碰了。” 乐文趣书屋

“不碰不碰,听你的。”五爷笑眯眯的抽了口烟:“习惯了这烟也行。我现在可不行喽,还得看你们的。

现在堡里的什么事儿我还不是得问庆凡?我这个队长就是个配搭,传传话张罗张罗。”

“老叔你可别这么说,这不是骂我呢?”二叔笑呵呵的接话。五爷是他们那一辈家里的老小,叫五叔老叔都对。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从他们那一辈开始,家里的堂族兄弟就不总排了,都是各家排各家的开始乱叫。

五爷在家行五,他们那辈儿其他家都是三个四个,就他这一个五,就不会错,别个三叔四叔的总是有好几个,有时候孩子叫着叫着就懵了。

但是这东西乱了,再想排出来就难了,也就只能这么稀里糊涂的乱叫下去了。

五爷这个队长,其实就是村民组长,村民组就是以前的生产小队嘛,大家都叫习惯了队长,一时半会儿的改不过来,就这么叫着了。

书上说生产队是在八四年解散的,事实上并不是,生产队这个称呼是一直到了村委会组织法颁布以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村长就是以前的大队长,一个大队就是一个行政村。

不过村长和大队长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村民组长和小队长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工作。天地之差。

这个改变的意义其实就是把大队小队脱离了行政岗位,国家不再给发工资了。这可不是小数目,全国八十多万个村儿,村民组上千万。

包括过去的驻村老师,赤脚医生,为什么都要求重新考核或者干脆取消?开源节流嘛,那省下来的可不是小钱儿。

不信?一个大队部可不是只有一个大队长拿工资,大队长副大队长,会计出纳,民兵连长,修理工库管员……那是一个班组。

这么说吧,那时候一个生产小队就有四五个五六个队长,全是吃皇粮拿补贴的。

村民组长就不是干部了,就是个选出来的代表,也有工资但是工资是由本村民组负责,包括村长也是,本村负责。

这就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是这么调整了以后就真的节省了吗?还真就未必见得。

生产队取消以后,公社改为了乡镇,那膨胀的叫一个快呀,八十年代后期一个镇在编人员能过千你敢信?真事儿。

为了给丈母娘小舅子安个编制,一个镇府大院开好几个大门的事儿一点都不新鲜。

张铁军老家的镇就是这么个样子,镇府大院后面是河,愣是开了个后门建了个小桥,设了一个门卫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