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基地基于S27K和J20综合布局设计的固定翼战斗机,和经过减重,加强和微调的折叠翼都已经进入了定型试飞阶段。
代号分别是G10和G20。G是古海基地,1是固定翼系列,2是折叠翼系列。后面的零是指基本型。
等后面有了改进型就会是G11或者G25这种。
基地设计小组组长宋文聪,副组长斯米尔诺夫,设计师米哈伊尔,王向明,孙冲。
这个时候J10已经在成都定型在试飞了,总设计师就是宋总工,调他过来就是因为他对S27K特别熟悉。
J10其实就是苏大哥的S27K,后来大毛叫S33。
而做为S27K改的J11这会儿在沈阳也已经通过了设计方案,正在紧张的进行调整测试,不过距离试飞还早。
事实上,G10和G20这两款飞机不管是性能还是载重,续航,速度等等方面,都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型S27K,也就是J10.
而且从设计到定型生产试飞的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
这个正常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中间的论证测试再论证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不过,这不是不用走那个过程嘛。
到现在为止,不管是大船那边,还是古海基地,都是东方投资旗下的大型保密项目,执行的是自己的内部规则。
做为企业投资项目自然不用去遵循一些条条框框,资金投入各方面都有保证,可以说上不封顶,可劲儿造。
正是这种不计代价的方式,给整个设计生产进程装上了快进器。
也不是说有规矩有程序有条条框框不好,有道是无规矩不成方圆,这话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不过这边不是那什么,着急嘛,属于是特事特办的例子,是应急的办法,主要是研发中心那边已经搞了几年,技术上没有问题。
现在古海这边正在进行的,是张铁军提出来的环境模拟系统,或者叫工程。
就是模仿大船在海上航行的这么一个大型装置。
通过基地的计算机中心,用编制好的程序控制上万个液压结构的运转,实现模拟船只在海面上颠簸起伏抖动的状态。
第一个方案是把液压结构放在了模拟船体的内部,装在了飞行甲板下面,效果到是有了,就是起降不了飞机。
液压装置完全承受不了几十吨的飞机起落时产生的冲击力。
现在张铁军提出来的是用液压结构打造一个状态面,然后把船体焊接在上面,这样中间就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缓冲。
而且这种状态也会更接近真实情况,更有利于训练。
就是有点造害钱,这一反一正几千万上亿就没了,连个浪花都翻不起来。
不过怎么说呢,只要把事情办好,这点钱花的就值,现在不是计较成本得失的时候,现在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冲。
而且这本身也是一种尝试,就和张铁军说的那样,将来是肯定要成立标准的大型训练基地的,这会儿也算是积累经验了。
成功了,以后就有了有效的全立体状态模拟设备,失败了也没啥,后面就老老实实的建地面训练场呗。
挂断电话,张铁军深呼吸,压制住心里想去看看的冲动,让自己安静下来。
越是临近成功越是不能得意忘形,越是要小心谨慎。
事实上,也就是这个时候的卫星技术还没有后来那么强大,什么东西都还能藏着躲着,要不然早就暴露了。
搞的也是这个时间差。
虽然九六年这会儿GPS系统已经完全投入使用一年多了,但实际上它的功能还很小,在应用上更是一片空白。
这会儿包括老美在内都还是在玩原来的老一套,还没有清晰的认知到卫星导航系统的强大。
GPS本身是因为交通导航的需要才诞生成立的,主要为的是给远洋运输提供有效的支持,提供定位,通讯和引导的服务。
后来,尤其是在谷歌成立以后,慢慢的就把一个导航通讯系统给综合化了。
这套系统最早是在五八年提出来的,在六四年投入使用,然后在七十年代进行了全面升级,九五年完成布置,实现了全部设计功能。
一共二十四颗卫星,覆盖了全球百分之九十八的区域。当然了,这个数据明显就有点吹牛逼,他们自己都不信。
我们是在七十年代开始研究关于海上通讯导航还有卫星陆基空导这方面的技术的。
特别是在九三年那个事件以后,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来搞卫星定位导航,这就是后来的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