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兵小哥几个回来的时候天都黑透了。
几个人跑去王府井潇洒了一圈儿,一个一个吃的嘴油肚圆的,那是相当的满足。玩也玩了,吃也吃了,确实应该满足。
这个时候的王府井大街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节点上,从实际上来说,应该算是全国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区了,也是最早成立商业管理办的马路。
又直又宽的马路,两边都是宽宽的人行道,所有的店铺商场各种买卖都换上了时髦的大玻璃窗和玻璃门,拉着彩灯。
而且这个时候还特别流行国营单位出来摆摊儿,饭店小吃衣帽什么的,再加上那么我的个体户。
杂而不乱,烟火气相当浓厚。
这个时代的商业和老百姓都是息息相关的,还不像后来弄的那些,都脱离了低级趣味儿,离老百姓远远的,冷冰冰的。
从早到晚,大马路上都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那种闹热没经历过的人根本都想象不出来。
王府井的百货公司也是这会儿全国销售额最多的商业体。
“这是溜达够了呀?”张妈看到几个大小伙子低眉顺眼的进来,笑着问了一句。
“就是闲逛。”张铁兵略有心虚,笑的相当谄媚。
他几个舍友就挨个叫人,叫的可亲了。
“现在王府井确实是热闹,逛逛也挺好的。”张铁军点了点头没说什么:“就是你们逛街带几个心眼儿,手别欠。”
“我明白,俺们都懂,不想买的东西绝对不伸爪子,就远远的看看。”
到不是说在王府井这边会被沾到讹上,而是九十年代整体来说商业这一块就是这么个氛围,这是为了让他们养成一个习惯。
像这个时候的大栅栏潘家园包括锣鼓巷玩这套的人多了,实际上一些卖服装鞋帽的也会搞些手脚在里面。
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是有好人有坏人的,只能说各个时期的道德底线高低会有不同。
“你们还吃点东西不?就零嘴儿对付饱啦?”张爸的关注点永远是那么的淳朴。
“可得了,再吃就爆了,今天有点放纵了。”张铁兵拍了拍肚子。
“铁兵应该锻炼锻炼了,”小柳说:“脸蛋子都要圆了,你们平时在学校是不是一动也不动?”
“我是王八呀?还一动不动,那就算上厕所是不是也得使使劲儿?”张铁军一听让他运动就不乐意了,运动哪有躺着舒服。
“确实胖了,还是刚来那会儿,军训那会儿精神。不白训。”张妈打量了几眼小儿子,点头同意小柳的说法。
“妈你竟能提起我不堪回首的回忆。”张铁兵往沙发上一倒双目无神:“那是军训吗?那是在扒我的皮呀,太难了,以后不要提了。”
“以后你们几个早晨都早点起来,出去活动活动跑跑步,”张铁军对安庆伟说:“这里就你体格好,你带个头,他们谁不听话你告诉我。”
“行。”安庆伟眼睛一亮,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他本来就是整个宿舍最喜欢动的人,爱干这个。
“多活动身体好,年轻轻的就胖起来可完了,”张爸在一边点头:“铁兵你听你哥的,听见没?不兴偷懒我跟你说,到时候我检查。”
“你们都是坏银。”张铁兵满脸的不愤和憋屈,起来去抱着妞妞就走:“走,老叔带你私奔得了,咱们不在这个家混了。”
“这话让你给说的,稀碎。”一家人都笑起来。
“还有我呢。”乐乐不干了,这么好玩儿不带我?豆豆没听懂,在那一脸懵逼的观察中。
徐熙霞摸了摸儿子的小脑袋:“儿子啊,怎么感觉你什么都得慢半拍呢?这你长大了不得让你哥你姐把你给熊死啊?”
“你正好说错了,”
张妈笑着说:“豆豆就是让哥哥姐姐给保护的太好了,啥也不用寻思,反正有啥好事儿都落不下,跟着就行了呗。”
周可丽摸了摸肚子:“就俺们妮妮可怜,等俺们长大能走哥哥姐姐全都上学了,都没人带着玩儿。”
“你俩连名儿都给起好啦?”
张妈笑着看周可丽:“这可真够积极的了,啥?妮妮?这是跟着妞妞走的呗?也行,好听,大名呢?叫啥?”
张爸张妈都没有给孩子起名的瘾,不像人家爷爷奶奶都要争一下冠名权,有人起好了才好呢,省着动脑筋了。
“他说叫张小悦,和张小愉正好凑一对儿。”
“嗯,好听,意思也好,和姐姐正好是一对儿。行。”张妈点头同意。
家里人都知道周可丽姐仨的情况,谁也不会提如果是儿子怎么办,一概默认就是女儿。肯定也必须只能是女儿。
而且这么一来正好是两男两女,两个好字,谁也不落单,感觉就舒服。
大聊也没有个主题,就这么左一句右一句的闲聊了一会儿,张凤问张铁军:“铁军明天有事儿没?”
张铁军看向她扬了扬下巴。有事儿说呗,还客气呀?
“明天有人来咱们寄读学校打算收养孩子,我想去看看,总感觉有点不大放心似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什么要收养?”张铁军问:“咱们养不起了怎么的?把工作人员找好对孩子好一点儿比什么都强。胡扯。”
“有人想来收养孩子呀?”张妈看了看张凤:“我也感觉最好是不搞这些,怎么也不是亲生的,以后的情况谁能知道?”
“我也从来没打算让咱家的孩子给谁收养,都是一时冲动,”张凤撇了撇嘴:“都不是奶孩儿了,不少都记事了,能亲哪去?
到时候弄到最后不知道是什么模样呢,万一再把好好的孩子给养坏了可得了。”
“现在收养的时候说的好听,等以后万一有了亲的或者时间长了耐性没了,那孩子可就遭罪了,都不说别的,天天打打骂骂就够呛。”
张爸也不想让这些孩子给谁收养。
老张家又不缺钱,这些孩子在这边吃的好住的好穿的好的,挑的都是细心有耐心的护工阿姨,小的更是有专人照顾。
说直接点,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家的条件可能还不如寄读学校呢。
孩子们在这有病治病快快乐乐的长大,然后上自己家的学校一路读上去成人,起码这一辈子都不用遭什么坎坷被人白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