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9章 都是机缘

虽然只是一半,但是并不会感觉狭仄,空间还是有那么大的。

毕竟是想当年京城最尊贵的大公主府,那一个院子不说抵普通王府两个大吧,也差不了许多,和亲王府是一个规制。

这个大部分人应该平时都不太注意,就是四合院的规制问题。

像民宅的四合院,一个院子差不多在十一间到十五间房,也就是一进。

官宅同样也是四合院,但一进院子就有十七间到十九间房了,要宽大了不少,而王府一般是二十一到二十五间房。

亲王府规制最高,仅次于皇帝住的地方,一进院子是二十九间半。

除了房子多少不一样,房子的高矮,瓦的颜色,这都是不一样的,有强制性的标准。

一二进属于普通民居,三四进属于官宅,五六七进是官邸和王府。

其实一二进的四合院差异不大,就是多了个夹院儿,在倒座房和院子中间加了一道垂花门,把仓库牲口下人与主家隔开。

三进院是在二进院的基础上,在正房后面加了个后罩房,也是个夹院儿,养些花花草草,一般是给女眷住的。

四进就要大不少了,是在三进院的基础上正儿八经的增加了一个院子,但一进和后罩还是和三进院相同。

等到了五进六进七进,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了只有倒座房夹道的一进和后夹院儿,所有的院落都是一般大的,大门也变成了居中而置。

垂花门也就是二门没有了,前三进走中门,后两进走角门,最后一进一般来说依然会做成花园给女眷居住。

而且到了官邸王府这个级别,就已经不是简单的几进院了,还有路,从三路到五路不等,王府还有专门的花园用地,一般在西侧。

这个路和民宅官宅的跨院是不一样的,可以单独开大门。边门。

房子多了,院子自然也就跟着大了,非常宽敞,大十字青砖天井,摆铜制太平缸。也就是门海。

院子里有假山花台老树盘虬,有些是原来的老东西,有些是后来按照原来的风格加进来的,小桥流水亭台一样不少。

后面两进普通会员是进不来的,包括高级会员,是红卡和紫卡会员的专用空间,俱乐部的行政办公区也在这里。

实际上从俱乐部开业到现在,后面院子基本上都成了内部高级员工聚会休闲的地方,下了班过来小聚一下放松放松。

“搞的还是蛮不错,”涛哥对古建筑有一定的研究,也是比较喜欢,是个真内行,一路进来一直在打量观察:“现在剩下来多少?”

“勉强只有三路,是从故宫那边找老图纸进行的翻修,有一定的改造。”

“原来是五路,是吧?可惜了。”

“原来到底是几路现在也没人能说得清楚了,原来他们自己就改过,民国的时候又改,现在拿到的图纸上也不是最开始的版本。”

“铁军说的对,”才让部长点点头:“这些老建筑,尤其是大园子损毁的太厉害了,尤其是九零年以后。”

九零年以后不少公家单位占用的大宅子里都建起了红砖筒子楼,也没有什么规划,想到哪就弄到哪,改的乱七八糟。

民宅大杂院虽然也是到处拆改加建但是损毁的没有单位这么严重,主体格局基本上都还在。

“是你和贾部长说,让他打孚王府的主意,是吧?”

“他动手了吗?”张铁军就笑:“我是感觉现在那地方有点可惜了,给败的够呛,不如拿过来我给修修。

您也知道我们现在缺地方啊,连办公地址都没给,这不正好是两全其美嘛。”

“铁军对这些老房子大院子特别有兴趣儿,手底下有一个专门从事古建翻修的公司。”涛哥给才让部长解释了一下。

“这是好事儿啊,”才让部长说:“我感觉这一块确实应该关注一下了,以前是没有这个条件,现在也还来得及。

东西城的老宅改造项目我去看过,我感觉非常好,即解决了人口密度过大和居住的问题又保护了咱们京城的特色风貌,值得推广。”

“其实到也不是不能盖高楼搞现代化,”张铁军说:“主要还是一个规划和计划的问题,原来弄的太乱了,没有整体思路。”

“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涛哥点点头:“从我们进京到现在一直存在,部门单位太多了,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道理。”

“原来那个时候可以不提,当时的条件有限,但是现在如果还不能解决那就真是大问题了,这个实在是不应该。”

“这个事情需要找相关单位过来协商一下。”

“说到这个,我感觉现在的单位部门交叉有点多,有些是合理的,大部分都是不合理的历史遗留,事情不起眼儿,但确实是大问题。”

“这也是为了更好的管理,问题肯定会有,但不至于说成是大问题吧?”

“看在哪一层,上面无所谓,但在基层问题就比较大,简单来说就是有好处抢着上,有麻烦都不想管,互相推诿。

小主,

我觉得不管是哪个部门什么单位,都应该慎重考虑基层的问题和现象,毕竟他们才是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

客人有胆子大的,推开窗子站在那看,只要不从房间里出来不大喊大叫也没有人管他。

顺着石板路,来到中路最后面一个院子。

院子从中门进来沿着抄手游廊向左右而分,左为麟德阁,右为延英阁,正面以影壁替代了屏门。

这样配置的院子一共只有六个,前面六个虽然也分左右院但是中间并没有隔墙,就是用假山石景隔开的。

假山石景中间就是几个人走过来的石板小路。

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也就是更加隐私一些。

张铁军把人带进延英阁,也就是右手这边的半个院儿。

“弄的真不错,这院子可不小,这是花了心思的。”涛哥拽着才让部长从游廊中间的石阶下到天井里,抬头看向房子上面。

“这是一半吧?”才让部长问。

“是,整个有点太大了,就从中间隔了一下。”

“来,给介绍一下。”

张铁军就把张红燕叫过来给几个人介绍院子里的功能。

餐厅,卧室,茶室,书房,小厨房,健身房,浴室,按摩室,台球室,小会议室……听的几个人目瞪口呆,太奢侈了。

“你这半个院子一次就服务一个顾客?”

“是也不是,是一次服务一个紫卡会员,我们是会员制的。但是不限制紫卡会员带人过来,一次可以接待十六个人。”

张红燕机灵的上前发卡,两紫两红:“欢迎以后常来,工作累了来这放松放松和朋友聚聚还是蛮舒服的,厨师的手艺也包您满意。”

“你这个按摩?”涛哥看了看手里设计精美的紫色卡片,看了看张铁军。

“正宗中医正骨传人,也有盲人推拿技师,除了疼点别的毛病没有。”张铁军呲了呲牙。推拿确实舒服也当事儿,就是真的疼啊。

“这个盲人技师?”

“对,就是当年那些人,我可是花了大力气请过来的。”

“好,这个值得表扬。”

说到盲人推拿技师,就不得不说一下京城盲人学校,它的前身是瞽叟通文馆,是一个叫穆·威廉的苏格兰人在一八七四年创办的。

这所学校可以说是中国盲人教育和中国盲文教育的发源地。

这所学校不但教授盲文,进行持续十五年的文化教育,同时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很早很早就有推拿课程了。

所以盲人推拿可不是现在的事情,是有悠久历史的,主要是盲人看不见,他的触觉和嗅觉就变得特别发达,非常适合做这个。

但这也并不是盲人推拿流行起来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