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天,天气有些阴,感觉温度又降了。
上午九点过,张铁军和张凤,徐熙霞,小柳,还有张铁兵和他的同学们集体出动,来到了海淀南路。
这一大片土地早已经被中关村管理办这边给迁好清出来了,整个地块上面这会儿就在南一侧有两个单位。
靠西是彩和坊小学,靠东是海淀医院。
整个老海淀镇就剩这哥俩了,区府和几百家单位一万多户居民都迁走了,比原历史上早了四年。
这会儿北四环西路还没有开始修建,这块地往北一直抵到了海淀路,和京大隔街相望,而南面隔着海淀南路就是人民大学。
海淀南路和知春路都是后来才修建的马路,是为了迎接亚运会在八几年的时候拆房子修的。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京城的人口密度实在是太大了,几乎每一条大马路原来都是住宅区,都是靠拆出来的。
那个时候路南一侧还是一片荒芜,修路的同时修建了海淀南路小区和知春里小区,就是给修路占了房子的居民建的。
算是最早的安置小区。 联盟书库
当时主要是为了方便亚运会吸引过来的那些外国人到颐和园这边旅游。
其实吧,感觉当时真不如直接修北四环了。
事实上也修了,就是没修完,当时从学院路到四元桥已经通车了,但是其他路段就一直弄到了零一年才算彻底修完。
也就是说,这块地的北侧那边,四环路的线路已经是规划好了的,建的时候需要给让出去。
那为什么划线的时候还要坚持整个地块呢?
那什么,主要是吧,四环路并不是在地块的最北头,在四环路和原来的后马路中间会有八十来米宽的一长条地被切出去。
后马路就是现在的海淀路,镇子后面的马路,后来感觉不好听,就给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可别小看就这么一长条,那可是一百多亩地。
你不争我不争,最后就不知道会便宜谁了。对吧?
这块地就在京大南门小南门外面,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着名的京大第七食堂就在这个位置。哦,这会儿已经叫一洞天了。
一洞天加全聚德。
彩和坊小学原来是中央农业部的子弟学校,历史有点久远了,这会儿已经就是位于市郊古镇上的一所普通小学。
是的,海淀镇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古镇,留存有不少的古迹和大小建筑。
至于为什么当初农业部会在这里建一所子弟小学,那就真的查无可查了,没有任何记载。那时候农业部在长虹桥,还是隔着挺远的。
以后镇子上的这些古迹,古建筑,都会迁移到彩和坊小学这边来,打造成一个古镇公园。就叫这个名字。
而小学会迁到西南角上重新建设,并入冠军学校小学部,名字还是叫做彩和坊小学。
至于医院因为处在地块的东南角上,对整个地块的规划修建都不会形成什么影响,所以也就没有变化,没有进行收购。
海淀区也需要这么一座医院。
真要是一起收购过来了,他们还得再找地方重新建一座,麻烦。
像医院,体育场馆,公园这些建筑设施都是有强制性的规定和要求的,是每一级政府都要完成的硬指标。
张铁军他们一家子到了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么一个基本情况。
他们是来参加东方世纪图书馆的奠基仪式的。
这个奠基仪式可是准备了有点时间了,主要是张铁军太忙,一直也没有时间来。
不过到也没什么,不耽误事儿,京城这边冬天本来也不能施工,早一天晚一天的也没啥影响。
这会儿也就是平整一下垫垫工程通道,建一些临时用房,往里搬施工设备这些,都是准备工作,顶多再挖点土方,估计也挖不了几天了。
说是图书馆,其实还有别的建筑,不可能一千多亩地就建一个图书馆,那就太夸张了。
是一个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大型建筑群,包括行政楼,会议(报告)中心,展览中心,图书中心,博物中心,历史文化中心(公园)等等。
还会有一部分商业和公寓楼,写字楼,还有必不可少的职工住宅。
老马准备的奠基仪式地址在整个地块的中心点,这里会是以后行政楼和会议中心的位置,规划有一个小型的公园式中心广场。
奠基点就在这个小广场的中心点。
临时的土路就从学校和医院中间进来,一直来到奠基点旁边,从这里往四周看和站在马路边上看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边已经来了不少人了。
文化部,建设部,新闻出版署,工商总局,税务总局,武警总部,武警消防总队都来了。
京城市委市府四套班子,文化局,城建局,新闻出版局,工商局,税务局,京城武警总队,武警京城消防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