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200亿立方米的水输送出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前世南水北调中线投资规模接近600亿元,年输水量也接近600亿立方米。
看上去成本低很多,但这时候的货币价值高得多,这里的百亿相当于前世的四千亿。
但天道基金的东水西送工程,没有多少可以借用的河道,甚至为了避免对现有河流的影响,采取了很多耗费成本的做法。
例如在河底挖隧道,让水从河底过去,在经过耕地,为了避免影响耕地,基本都是采用填埋的方式铺设管道,管上端距离地面起码超过5米。
然后就是管道材料,为了尽可能延长管道的使用年限,同时减少维护管道的成本。
管道的材料和制作成本同样非常高,一旦建成可以连续使用上千年。
为了避免地震破坏管道,甚至让管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大幅提升抗震能力。
听完宋晓蓉的讲述,杨席忍不住问道:“如果想要建成覆盖整个京津冀的输水网络,总投资岂不是超过千亿元。”
输水主干道占据输水网络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更花钱的是像毛细血管那样的分支管道。
虽然单位长度造价要低不少,但架不住总里程大得多。
宋晓蓉说道:“可以这么说,但支线输水网络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会持续10年,逐步完善。
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不错的盈利能力,足以支撑这些计划的实施。
一旦真正建成,整个北方再也没有缺水的问题,甚至由于生态补水的原因,整个地区河流水道的水量大幅增加。”
吕副主席问道:“虽然京津冀缺水,但内蒙也缺水,你们有没有计划向这里输水?”
宋晓蓉很快回应道:“当然有计划,甚至可以说分三路供水。
一条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路线,我们称为中路,建设延伸线,为内蒙中部提供水源供给。
第二条是北线,从渤海湾北部,走北线绕过燕山、大兴安岭等山脉,对内蒙东部输水。
不过这条线路暂时没有开工建设,东北地区水资源相对充裕,内蒙东部人口相对较少,建设回本难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