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未来的农业愿景

李强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外面一片繁忙的都市景象。空调房内,冰凉的风扇叶片与阳光角度交替切割出细长的光带。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种子,那是一颗特殊品种高粱,据说可以在干旱条件下快速生长。

“还早子呢。”他自言自语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种子。三年的规划终于到来了,这一天,他要重新见面:“这是‘绿水青山’农场的第一日,您好。”

教育中心里已经开始涌入第一批来参观的学生和农业从业者。他们穿着整齐的工作服,书包与种子袋碰撞出清脆的声响。老师们按照李强设计的提纲,正在引导学生进行田间观察。一群兴奋又紧张的面孔在教室里左转右转,摄像机的滴哒声与讲台上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同学们,你们看这里。”一位老师指着麦田,“这是传统种植时会出现的‘飞线’现象,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们安静下来,有人提出:“是因为授粉次数不够?”

李强站在走廊的一隅,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办公桌上的相框。那是他和团队成员纪念当初在这片土地上开垄时拍的合照,背景是一片被翻掘出的干涸的土地。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教学室,在黑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一个男生举起手:“老师,我想问一下,为何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差距如此巨大?”

“因为不只是关于作物本身,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土地、水资源、气候甚至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听过这句话,李强想起多年前在西部当地见到的情景,那里的人们宁愿种一些营养单一的杂粮,也不愿意尝试高价值作物。

他走到窗边,看着教育中心后面翻新的田埂。一群孩子正在用彩笔画出他们认为最理想的农业场景:飞行器在云端监测植物健康,有机质肥土滋养庄稼,雨水收集系统将天然资源回收利用。

这大概是李强和团队每天讨论时总会出现的一个话题。“如果我们想改变现状,就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他常这样说。那句话让他的老伴王晓敏头也不抬地应:“那不就是你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话吗?”

午餐时间,李强和团队聚在一起。桌上摆着一盘新制的有机面筋汤,用的是农场自产的青豆、高粱和胡萝卜。王晓敏夹了一块青豆:“你觉得咱们能不能把‘绿水青山’这个概念推广到其他地区?”

“别说‘概念’,说‘方法’。”李强打断道,“每个地区的条件都不一样,就像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独特的风土人情。”

午后的茶歇时,办公室里又接到了一通来自日本的电话。对方表示对农场模式很感兴趣,但希望能在年底前进行实地考察。李强摸着下巴,看着窗外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原先这里也是沙漠化的一部分,如今却变成了一块生机勃勃的耕作场。

“你们等等。”他对电话那头说,“我这就过去看看。”

返回教育中心时,李强遇见一群来自本地中学的学生,他们正在拿着便民工的手写大字:“我们要看‘绿水青山’农场!”

学生们说,他们是被老师带来的考察组,听说了这片土地的奇迹,一定要亲眼所见。

“我今天学到了最重要的一课。”坐在公用课桌旁的是三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一个是城里的书虫,已经在农业社团参与多年;一个是本地农民的孩子,对农活从小干悉数;还有就是刚进入城市大学的研究生,最近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

“这课堂上最让我难忘的是老师的一个概念。”城里学生说:“他总是说,我们不是要去‘替代’传统农业,而是要找到一种‘共生的’方式,让现代农业与自然、社会、经济达成平衡。”

研究生附和道:“正如我在文献中读到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构生产体系,重新定义人与土地、人与物种的关系。就像老子的‘道法本是一体’一样,但这听起来太玄乎了。”

李强微笑着点头,“也许正确的农业文明就是这种一体化的生态系统。”

农民孩子看着其他三个人,意味深长地说:“你们说的这些,我在麦田里看着都能理解。这两年‘绿水青山’变了,我们也变了,就像那些被重新培育出来的土地一样。”

午后的阳光洒在教育中心的教学楼上,学生们继续讨论着个人的小组项目。城里的书虫想搞一个“农场+课堂”项目,将现代农业知识和传统手工技艺结合起来;研究生则计划开展一项关于土壤恢复率的实地调查;而农民孩子早已有所准备,他想带着来园地的技术专家一起,试图将新学到的理念运用到本地的小农户中。

“你们知道这批种子是什么吗?”李强坐在办公桌前,手里的资料在阳光下明亮得像朝阳。“这是我设计的‘天使之乡’项目。”他解释道,“它不仅带有最好的品种,更是整合了来自各个领域的创新技术:从种子嵌入的传感器到土壤改良的生物质工程,再到水循环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王晓敏轻声说:“这批种子里,掺杂了我和你一起撒下的所有理念。这一次,不仅是农作物在重生,更是一种精神的重塑。”

夜里,李强站在书房中,一直在整理今天得到的电话信息。他习惯性地翻开那本标注满奇思妙想的笔记本:从土地评估、水资源循环到能源创新,每一项都记录得那么详尽。

“这不可能。”他突然喃喃自语,手指在资料上划出一道线,“难道‘绿水青山’农场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

李强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外面一片繁忙的都市景象。空调房内,冰凉的风扇叶片与阳光角度交替切割出细长的光带。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种子,那是一颗特殊品种高粱,据说可以在干旱条件下快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