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李强站在全息投影前,盯着一块闪烁着淡蓝光的防护样板。这个样子 already existed in the original text, but he needed to expand it with a storyline involving Li Qiang.
在这个密封的实验库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专注氛围。无数个分子结构模型在空中交汇成网状,显示出最新的防辐射材料设计——纳米级二氧化硅/碳复合材料。这是科研组在过去一年里密切关注的焦点。
"李强,你说实话,这个样板真不是什么垃圾堆。"周围的小杨踩着脚尖,目光扫过投影中的断裂片。他摇了摇头,"你看看这里的辐射吸收效率,才50%,还差得远。而且,我在实验室表面看,晶体结构转换是零效果。"
李强的手指无意识地抓住桌边,修长的手指在光滑的玻璃上划过。作为"量子意识网络项目"的核心工程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科技发展的残酷现实。
"别提了。"他沙哑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故意的放松,"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在太空站的实验显示,这个辐射威慑不仅破坏生长细胞,还能导致基础物质水平混乱......"
"我就是说了。"小杨打断他的话,"如果不能有效防护,再多投入研究时间也白瞎。这种材料根本不是终极解决方案。"
实验室的对着走廊窗外,可以看到地球上升起,勾勒出一条完美弧线。但在这里,没有人愿意放松。
此时,李强的注意力却突然模糊了一瞬。他感觉到自己的太阳穴传来一阵异样,连忙抓住桌子边缘。是第三次如此?他的手心渗出冷汗,但他强压下来这份不祥的预感。
"你们都能看到这个新材料的一个关键点吗?"小杨兴奋地指着投影中的某个节点,"我在这个区域观察到异常稳定的晶态转换效应......"
李强觉得自己的牙关颤抖起来。他知道,这么多研究时间之后,面对的仍然是充满未知的领域。
从那以后,每天清晨5点,李强便迫不及待地推开实验室的大门。这个习惯连他自己都感到困惑,但没有人能够阻止这份近乎偏执的专注。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他几乎睡在实验台上。当第一个样板显示出诡异的吸收效应时,他激动得手舞足蹈。这种效果远超预期,也让小杨和其他科研人员都惊呆了。但随后,就像一面镜子一样,问题又一次浮现:这种材料是否能够长久稳定?在极端辐射环境下——比如类似于太空紫外线暴击——效果会不会迅速崩溃?
答案很快就有了。
经过数百次实验重复,最终证实,那种特殊的晶体结构,在接收到足够能量后确实在短时间内出现转化效应。但是这只是开始。当李强试图让材料持续暴露在高辐射环境下时,他发现这种效应会逐渐衰退,甚至完全消失。
"这个发现只能带给我们有限的信息。"主管研究小李敏一边推翻本子,一边说,小李敏是该项目最年长的成员,"想要真正突破受困于现有材料的局限性,我们必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我认为还有一个方向。"李强突然插话道,他的脸上依旧挂着疲惫的笑。
研究组沉寂片刻后爆发了。这个方向涉及到了超导体的异常特性,需要大量实验资源支持。但每个人都看到了这一点:最可能突破点在于重新设计晶格结构,使其能够同时承受辐射能量和材料失效风险。
实验室里,小杨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数据模型。他的专注性已经超过了正常人的极限,这对项目进度有着不可逆转的影响。
这天下午,李强站在走廊里,用右手摩挲着太阳穴。他感觉自己在经历一种前所未有的痛苦,但这些痛苦背后,却隐藏着某种难以描述的期待。
突然,一位助理匆匆跑进来,脸色煞白。看到李强,他颤抖着说:"主管!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就是那个啊……"李强下意识地想起昨夜做的噩梦。
助理点点头,将一张资料夹到他手中。内容是他们刚才接收到的最新数据:在反复实验后,第五代防辐射材料模型反常地表现出在真实应用中的稳定性。这让人不禁想起小杨最近提到一个荒诞的想法,即利用某些"自我修复"机制,使晶格能够自动适应和过滤各种能量。
但这还是太早了。李强看着数据,感觉自己在发抖——难道研究快要成果了?
一个月后,这个想法被正式提出了。小杨的工作报告成了整组人讨论的焦点,他自信地谈论着这个全新型晶体结构能否实现自我修复功能。但当他说到"预期效果不明确时,可能需要更换材料方向。"时,李强注意到周围人的面色都变得苍白。
他们的研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这让人觉得可笑。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此时,在小杨办公室里,李强突然想到了什么。他看着手中的笔记本,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实验室里,李强站在全息投影前,盯着一块闪烁着淡蓝光的防护样板。这个样子 already existed in the original text, but he needed to expand it with a storyline involving Li 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