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宫殿在众人的努力下逐渐恢复往昔光彩,可杨玉环和李隆基心里都清楚,要让大唐真正重振雄风,光有华丽的宫殿远远不够,整顿朝纲、选拔贤能才是重中之重。
一日,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兴庆宫的殿内。杨玉环坐在李隆基身旁,神色认真地说道:“陛下,如今宫殿修复已有成效,当务之急便是选拔人才。咱们得广开言路,把那些有真才实学、品德高尚的人纳入朝堂,大唐才有希望重回巅峰。”
李隆基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认同:“爱妃所言极是。只是这选拔人才,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得有个周全的法子。”
杨玉环思索片刻,说道:“陛下,咱们不妨设立专门的选拔机制。先让各地官员举荐人才,再由朝廷组织统一考核。如此一来,既能广纳四方贤才,又能保证选拔的公正。”
“这主意不错!但各地官员会不会敷衍了事,随便举荐些人来应付差事?” 李隆基皱着眉头,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杨玉环轻轻一笑,说道:“陛下,咱们可以定下规矩,若举荐之人在考核中表现不佳,举荐官员也要受罚。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会用心举荐。”
“好主意!” 李隆基一拍大腿,“就依爱妃说的办。传朕旨意,令各地官员务必重视此事,举荐真正有才能、有品德之人,不得徇私舞弊。”
旨意一下,各地官员纷纷行动起来。一时间,来自五湖四海的举荐文书如雪花般飞至长安。在皇宫的一间偏殿内,杨玉环和李隆基正仔细翻阅着这些举荐文书。
“陛下,您看这位,是扬州刺史举荐的,名叫苏文,听闻他在当地兴修水利,解决了百姓的灌溉难题,百姓们都对他赞不绝口。” 杨玉环指着一份文书说道。
李隆基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点头道:“嗯,能为百姓办实事,是个人才。把他列入考核名单。不过,这文书上只说他兴修水利,具体成效如何,还得在考核中仔细询问。”
“陛下所言极是。” 杨玉环应道,“咱们还得看看他有没有长远规划,不能只看眼前这一点成绩。”
就这样,一份长长的考核名单逐渐确定下来。考核当日,皇宫的一处大殿被布置成考场,前来应试的人才们早早便在殿外等候,个个神色紧张又充满期待。
“陛下,此次考核,臣妾建议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可考察他们的学识,面试则能直观了解他们的品行和实际能力。” 杨玉环向李隆基提议道。
“好,就按爱妃说的办。但这面试环节,该重点问些什么问题,才能看出他们的真本事呢?” 李隆基看向杨玉环,寻求她的意见。
杨玉环思索片刻,说道:“陛下,面试时,咱们可以问他们对当下民生问题的看法,比如如何应对灾荒、如何促进农桑发展。还可以设置一些假设情境,看看他们的应变能力。”
“嗯,有理。” 李隆基点头赞同。
笔试过后,成绩优异者进入了面试环节。杨玉环和李隆基坐在主位,下方站着一位年轻的应试者,名叫李逸。
“李逸,你既被举荐而来,想必有过人之处。先说说,若你为官,当如何治理一方百姓?” 李隆基开口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