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柔和的光线还未完全驱散大明宫朝堂上的凝重氛围。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地排列在大殿之中,他们的脸上或多或少都带着几分不安。今日早朝,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每个人都隐隐感觉到,将有大事发生。
随着一声 “皇上驾到”,李隆基迈着沉稳的步伐登上龙椅。他的神色冷峻,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众大臣纷纷跪地行礼,高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隆基微微抬手,示意众人平身,随后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诸位爱卿,今日早朝,有一事要告知大家。朕昨日收到边疆加急战报,一伙游牧部落趁我大唐内乱刚平、国力尚未完全恢复之际,频繁侵扰边境城镇,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脸上满是忧虑之色。
这时,一位年迈的大臣颤颤巍巍地站了出来,此人乃朝中元老,礼部尚书张大人。他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依老臣之见,我大唐如今内忧初定,百废待兴,实在不宜再动干戈。边疆战事一起,必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对于我们尚未完全恢复元气的大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老臣以为,此时求和,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可派遣使者,携带重金前往游牧部落,与他们谈判,许以一些利益,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待我大唐国力强盛之后,再做打算。”
李隆基听着张大人的话,心中不禁泛起一丝苦涩。求和,这两个字听起来是如此刺耳,堂堂大唐天子,竟要向蛮夷低头,这让他的自尊心难以接受。但张大人所说的,又何尝不是事实?内乱刚平,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国家也急需时间恢复元气。若此时贸然开战,大唐能否承受得住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
张大人的话音刚落,立刻有几位大臣附和。“张大人所言极是,如今我大唐百姓刚刚从内乱中缓过神来,实在经不起战争的折腾了。求和可保百姓免受战火之苦,也能让我大唐有时间休养生息。” 一位文官模样的大臣说道。
然而,张大人的提议却遭到了一些武将的强烈反对。只见一位年轻的将军,身着铠甲,英姿飒爽地站了出来,他是镇远大将军李将军。“陛下,万万不可求和!我大唐乃天朝上国,岂容蛮夷如此肆意侵扰?若此时求和,只会让那些游牧部落更加嚣张,日后必定会得寸进尺。我大唐兵强马壮,将士们个个英勇善战,此时出兵,定能将敌军打得落花流水,让他们知道我大唐的威严不可侵犯!” 李将军慷慨激昂地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李隆基看着李将军,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何尝不想扬我大唐国威,让那些蛮夷知道大唐的厉害。想当年,大唐铁骑纵横天下,何等威风。但如今,时过境迁,大唐已非昔日之大唐。李将军虽有一腔热血,可战争岂是仅凭勇气就能取胜的?万一战事不利,大唐又将陷入怎样的困境?
“李将军,话虽如此,可如今我大唐国力大不如前,粮草辎重的筹备都成问题。贸然出兵,胜算能有几何?万一战事不利,岂不是会让我大唐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一位户部官员忧心忡忡地说道。
“哼,粮草之事,只要合理调配,总能解决。我大唐将士为了保卫国家,为了百姓安宁,定会奋勇杀敌。岂可为了一点粮草的困难,就畏缩不前?” 李将军反驳道。
朝堂上,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求和,一派主张出兵,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得面红耳赤。
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宰相王大人站了出来。他目光深邃,扫视了一眼朝堂上争论的众人,缓缓说道:“陛下,诸位同僚,依臣之见,求和与出兵,皆有利有弊。求和,虽能暂时避免战争,但有损我大唐国威,且日后变数难测;出兵,虽能扬我国威,但确实存在诸多风险,尤其是在我大唐国力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臣以为,我们不妨先派遣使者前往游牧部落,一方面与他们谈判,拖延时间;另一方面,暗中加紧调集军队,筹备粮草,做好充分的备战准备。若谈判成功,自然皆大欢喜;若谈判破裂,我们也有足够的实力应对战争。”
李隆基听着王大人的话,心中犹如拨云见日。这确实是个折中的好办法,既能避免立刻开战的风险,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大唐的尊严。但他心中依然有些担忧,谈判能否成功?筹备军备的时间是否足够?诸多不确定因素,让他难以立刻下定决心。
王大人的话,让朝堂上的争论暂时平息了下来。众大臣纷纷点头,觉得王大人所言甚是有理。
李隆基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目光在群臣之间游移。他心中十分纠结,求和,他实在不甘心,堂堂大唐,怎能向蛮夷低头;出兵,又担心国力难以支撑,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王大人的提议,看似是个折中的办法,但也并非万全之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陛下,臣还有一言。” 这时,一位谏议大夫站了出来,“无论陛下最终决定求和还是出兵,都应先安抚好边境百姓。如今边境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我们应尽快派遣官员前往边境,发放赈灾物资,安置百姓,稳定民心。”
李隆基微微点头,心中暗暗赞许。边境百姓的安危,确实是重中之重。他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此事就交由吏部和户部共同负责,尽快安排官员前往边境。”
早朝在一片争论与商议中结束,然而,关于是否出兵的问题,依然没有定论。李隆基回到后宫,心中依然烦闷不已。他深知,这一决策关乎大唐的兴衰荣辱,容不得半点马虎。
而在后宫之中,杨玉环也听闻了朝堂上的争论。她心中同样十分担忧,她知道,无论最终的决策如何,受苦的都是百姓。她决定找个机会,与李隆基好好谈一谈,表达自己对边境百姓的关切之情。
这一日,李隆基来到杨玉环的宫殿。杨玉环见李隆基一脸疲惫,心中不禁心疼。她亲自为李隆基泡了一杯香茗,轻声说道:“陛下,臣妾听闻朝堂上为了边疆战事争论不休,陛下可千万要保重龙体啊。”
李隆基接过茶,喝了一口,叹了口气,说道:“爱妃,这边疆战事,实在让朕头疼不已。如今朝堂上大臣们各执一词,朕实在难以抉择。”
杨玉环微微皱眉,说道:“陛下,臣妾虽为女流之辈,但也知道,无论求和还是出兵,都应以百姓的安危为重。臣妾听闻边境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心中实在不忍。陛下,无论最终如何决策,都要尽快想办法救救那些百姓啊。”
李隆基看着杨玉环,眼中露出一丝欣慰之色,“爱妃所言甚是,朕已安排官员前往边境赈灾。只是这出兵与求和之事,朕实在难以决断。”
杨玉环想了想,说道:“陛下,臣妾不懂朝堂之事,但臣妾觉得,王大人的提议或许可行。先派遣使者谈判,争取时间筹备军备,这样既能避免战争的风险,又能在必要时维护我大唐的尊严。”
李隆基听了,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杨玉环的话不无道理。只是,这一决策,依然需要他深思熟虑。在这复杂的局势面前,大唐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李隆基的心中,依然充满了迷茫……
晨曦初露,柔和的光线还未完全驱散大明宫朝堂上的凝重氛围。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地排列在大殿之中,他们的脸上或多或少都带着几分不安。今日早朝,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每个人都隐隐感觉到,将有大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