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此处,杨玉环稍作停顿,目光在主张求和与主战的大臣们脸上一一掠过。她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指责,只有满满的理解与包容,这让原本争得面红耳赤的大臣们不自觉地安静下来,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位后宫宠妃,期待着她接下来的话语。
杨玉环轻吸一口气,继续说道:“臣妾以为,我们不妨双管齐下。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突厥和吐蕃,与其谈判,拖延时间,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和底线。使者需得智勇双全、能言善辩,在敌营中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尽量为我大唐争取有利的条件。”
她微微侧身,对着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说道:“大人,挑选使者一事至关重要,切不可马虎。此人不仅要熟知两国的风土人情、政治局势,更要有临危不乱的胆识和随机应变的智慧。” 官员连忙点头,将杨玉环的话铭记于心。
“另一方面,暗中加紧调兵遣将,加强边防防御,做好迎战的准备。” 杨玉环的语气变得坚定有力,“我大唐军队素有威名,将士们皆是忠勇之士。但面对两大强敌联手,我们更要谨慎行事。需重新审视边防布局,加固城防工事,储备充足的粮草和兵器。同时,选拔有勇有谋的将领,制定详细周全的作战计划,确保在战场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说到军事部署,杨玉环看向几位武将,眼神中充满信任与期许:“将军们,保家卫国,责无旁贷。此次出征,务必小心谨慎,不可轻敌。但也不必畏惧,我大唐将士的热血,定能让侵略者胆寒。” 武将们纷纷抱拳行礼,齐声应道:“谨遵娘娘教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朝堂上的大臣们听了杨玉环的建议,不禁眼前一亮。“娘娘此计甚妙!既不放弃和平解决的希望,又能为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一位大臣赞叹道。
李隆基也微微点头,脸上的愁容稍稍缓解:“爱妃所言,正合朕意。就依此计行事。”
于是,大唐开始了紧张的应对行动。朝堂上,大臣们迅速分工,一部分负责挑选合适的使者,准备前往敌营谈判;另一部分则着手调兵遣将,制定详细的防御和作战计划。
在挑选使者时,大臣们犯了难。“这使者一职,责任重大,必须选派一位智勇双全、能言善辩之人。” 一位大臣说道。
“是啊,而且此人还得有足够的胆量和魄力,才能在敌营中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另一位大臣附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