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兵发南匈奴!

邺城,将军府。

袁绍终于等到了郭嘉收降白波军的战报。加上此前颜良伏击于毒大获全胜,此次三路作战都圆满结束。然而,这份战报之后还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难题,让袁绍陷入了沉思之中。

原来,郭嘉已经做好了兑现对於夫罗承诺的准备。这个於夫罗可不是一般人,他的身世可谓颇为坎坷。作为南匈奴羌渠单于的儿子,他原本就身份尊贵,被封为右贤王,并拥有持至尸逐侯的封号。

时间回溯到东汉灵帝中平年间,当时黄巾起义如燎原之火般席卷全国。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东汉政府不得不紧急征调南匈奴的兵力来镇压各地的起义。于是,于夫罗率领着自己的部队义无反顾地奔赴中原战场。

可谁能想到,南匈奴内部却因为单于多次发兵援助汉朝而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不满情绪。他们担心这样下去会导致国内兵员空虚、国力衰退,于是一场可怕的叛乱发生了——叛党们竟然残忍地杀害了羌渠单于,并拥立须卜骨都侯成为新的单于。

於夫罗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绝又无可奈何。他被迫匆忙入京觐见汉灵帝,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支持,派兵帮助他恢复故国。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汉灵帝病重垂危,朝堂之上一片混乱,根本无暇顾及於夫罗的诉求。

就这样,於夫罗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绝境。故乡已回不去,在京城也找不到依靠,走投无路之下,他只得与白波军勾结在一起,在并州一带四处劫掠以求生存。如今,郭嘉要为於夫罗实现夺回单于之位的愿望,这无疑将是一场充满挑战和变数的艰难征程。

袁绍深知郭嘉此举乃是一片赤诚之心、良苦用意。要知道,地域环境对于一个族群而言,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些游牧民族,因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和文化传统,注定无法长久地安于草原这片广袤之地。每至深秋时节,当草原上的牧草逐渐变得枯黄之时,无论是出于对生存的迫切需求,亦或是其与生俱来的贪婪本性作祟,他们总会将觊觎的目光投向汉人所占据的富饶土地。

若想让北境得以长治久安,那么匈奴这一棘手难题必然是无法回避的。倘若能够成功扶持於夫罗登上单于大位,那无疑将会给己方带来极大的安全保障。只可惜,曾经辉煌一时的匈奴帝国已然成为历史的尘埃,如今的南匈奴实力更是远不及昔日先祖的十分之一。就连乌桓、鲜卑乃至羌族等其他部落,也渐渐不再将匈奴视为强劲的对手。

此外,这些游牧民族还存在一个显着特点:在内政方面,他们极容易因各种利益纷争而引发内乱;然而,一旦遭遇外敌侵袭,他们却又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整合起来,团结一致对外作战。正因如此,如果此次与匈奴之战不能够速战速决,那么稍有不慎便可能如触动蛛网般,引发一连串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从而招致来自各路草原骑兵的疯狂围攻。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那便战吧!

袁绍面色凝重地唤来逢纪,迅速下达一系列命令。

首先,他指示逢纪向颜良军团传达指令:“传我军令,命李严和蒋钦负责留守安置以及训练于毒部投降而来的军队。同时,颜良需率领三万精锐之师,刻不容缓地前去支援郭嘉所部。”这道命令犹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彰显了袁绍果断决绝的决心。

紧接着,袁绍又让逢纪传令至晋阳:“麴义官职暂且保持不变,但剥夺其军团统帅一职,转由文丑统领该军团。待麴义病情稳定之后,让他返回邺城安心调养。待其身体完全康复,从全军范围内精心选拔出五千名英勇善战之士,组建先登营,并对他们展开严格的特种兵训练。

待到颜良军团抵达晋阳,郭嘉统率颜良、文丑这两路大军,直指南匈奴,目标直指匈奴皇庭,务必做到一击命中要害,不给敌人丝毫喘息之机!

待到於夫罗成功复位之后,立刻遣返此前被匈奴俘虏的汉人同胞,并且允许匈奴人与汉人相互通婚。此外,对于那些愿意迁入并州定居的匈奴人,要给他们分发农具和土地,并将其纳入户籍管理,免除他们三年的赋税。”促进民族融合,稳定边疆局势,刻不容缓。

最后袁绍令牵招、高干和程昱留守并州,负责妥善安置和训练降军。同时,任命荀谌担任并州刺史,令他竭尽所能地恢复并州地区的民生,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能够早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右北平,土垠城。

尽管并不具备袁绍那犹如天罗地网般的情报传递系统,以致于信息无法在朝夕之间便传达过来,但历经十多日之后,公孙瓒还是获知了袁绍成功收服青州和并州这一重大消息。

对于这位长久以来的宿敌,公孙瓒心中的愤恨简直难以平息。遥想当初饶阳之战前夕,他所统率的可是那支令人闻风丧胆、所向披靡的幽州铁骑啊!而彼时的袁绍呢?其麾下不过是一群数量既少且质量远远逊色于己方的新兵罢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通过强行征召和艰苦训练,公孙瓒好不容易重新聚集起了三万步兵以及三千骑兵,但这些新练成的士兵究竟能够发挥出多大的战斗力实在让人心里没底。更为糟糕的是,与袁绍相比,公孙瓒目前仅仅占据着气候寒冷、资源匮乏的幽州三郡之地;反观袁绍,如今已然坐拥包括冀州、并州和青州在内的广袤领土,手下更是雄兵数十万之众。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如果公孙瓒不能尽快让自身变得更加强大起来,那么最终恐怕也难以逃脱被袁绍逐步蚕食乃至彻底吞并的悲惨结局。

公孙瓒一心渴望能够立竿见影、迅速地让自身实力变得无比强大,为此,他那双锐利如鹰隼般的目光毫不犹豫地紧紧锁定在了一个人的身上——幽州牧刘虞。要知道,这刘虞手中可是掌握着足足十余万的精锐士兵,但他竟然毫无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更让公孙瓒觉得可笑的是,明明身处这四面受敌、战火纷飞的险恶之地,可刘虞满脑子想的居然只是推行所谓的仁政来安抚民众。倘若不是自己这些年来不辞辛劳地四处征战,奋力抵御那些虎视眈眈的外族势力,只怕这幽州之地早就已经沦陷于乌桓人的铁蹄之下了。

对于刘虞所倡导施行的那种仁政,公孙瓒心中充满了不屑与鄙夷。在他看来,这种做法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在如今这物资极度匮乏的幽州,若是不采取一些强硬手段去掠夺和征收财富,又怎能满足庞大军队的日常所需呢?然而,刘虞这个迂腐不堪的家伙非但不能理解其中的苦衷,反倒还曾向朝廷上书弹劾公孙瓒,指责其劫掠百姓、横征暴敛。哼,真是典型的腐儒之见啊!

既然刘虞如此不识时务,急着要自寻死路,那么身为同僚的公孙瓒觉得,自己倒不如顺水推舟,送他一程算了!

邺城,将军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