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精气神”一体观,认为精是生命物质基础,气为能量,神是主宰。养生与诊疗重视三者滋养与转化,通过吐纳、导引等功法固精、炼气、养神,治疗时兼顾补精、调气、安神,恢复人体精气神完备状态。
四是“医者仁心”,秉持道家济世情怀。道医传承强调医德,不仅传授医术,更注重培育医者慈爱、悲悯之心,对患者不论贫富一视同仁,以医术为手段践行善举,传承杏林美德。
而且关于道医传承在世人眼中的神秘则在于以下几点:“一是理论根源神秘,源自道家思想,像“炁”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却被视为生命能量之源,以其阐释人体生命活动,玄奥难测。
二是诊治手段神秘,如祝由术,凭借符咒、咒语等看似超自然形式,作用于患者精神层面,激发潜意识自愈力,迥异于常规医学疗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是药材运用神秘,偏好深山、古洞等特殊环境采摘的野生药材,讲究采药时辰,遵循“子午流注”,认为此时采摘药效最佳,充满奇幻色彩。
四是传承方式神秘,多为师徒间口传心授,在深山道观等隐秘之地,师父不仅传医术,还将修行感悟、品德操守传递,隐秘且小众,外人难窥其详。”
缓了缓之后,老师接着说道:“而道医传承的着名书籍则包括文明始祖着写的《黄帝内经》,还有晋朝的《抱朴子内篇》和《肘后备急方》,更有唐朝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还有《本草纲目》这些善本书!”
就在此时,课堂之上气氛略显凝重,众人皆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老师的讲解。然而,当老师讲述到某一节点时,坐在前排位置、一直积极思考的王腾飞突然举起了手,并高声问道:“老师,我有一个疑问想要请教您一下。刚刚您提到的那几个人物,似乎与我们所熟知的道教并无太大关联呀!既然如此,为何这些相关的书籍却能够被纳入到道医传承之中呢?这其中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缘由或者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还请老师您为我们解惑释疑。”他那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紧紧盯着讲台上的老师,期待着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
老师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黄帝内经》虽然作者不是道教人物,但它蕴含的道家思想使其在道医传承中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相互交融,道家对自然、阴阳五行的理解深刻地影响了传统医学理论构建。《黄帝内经》所阐述的阴阳平衡、五行生克、顺应自然的观念,与道家理念高度契合,为道医提供了基本的人体观和医学方法论,所以它是道医理论的重要源泉”
“而其中的晋朝作者却是当时着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而且,《抱朴子内篇》:这部着作集中体现了葛洪的道教思想和医学成就。他将炼丹修仙与养生保健相结合,是道医炼丹术和养生理念的关键着作。书中关于丹药炼制和精气神修炼的内容,完全符合道医通过炼丹服药、修炼自身精气神以求延年益寿的理念,所以对道医传承中的炼丹和养生方面贡献巨大。
《肘后备急方》:葛洪身处动荡年代,出于济世救人的目的编写此书。它体现了道医在面对民间疾苦时的应急救治理念。道医传承强调“医者仁心”,这种急救方法符合道教救济苍生的思想,并且其中单方、验方的实用性也让其在道医实践传承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这的两本书也是当时着名医药学家,而且也是深受道家文化思想影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本人信道且将道家理念融入医学实践。他在书中体现的医德观念,如“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与道教尊重生命的观念相符。同时,书中的养生理念、方剂运用很多都带有道家色彩,像依据五行的食疗方法,这些内容使这两部着作成为道医临床和养生传承的范例。”
“至于最后一本书《本草纲目》!虽然李时珍不是道士,但传统医学各领域相互关联。在古代,道家对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如炼丹等)由来已久。《本草纲目》记载了大量与道医炼丹、养生相关的药物知识,这些内容为道医在药物鉴别、炮制、应用等方面的传承提供了详细参考,对道医传承中的药学部分起到了知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黄帝内经》是龙国古典医学的经典巨着。从内容上看,它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主要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基本原则。比如,详细讲解了阴阳五行与人体脏腑经络的关系,像“肝属木,木曰曲直,肝主疏泄”体现了五行特性与肝脏功能的联系。还涉及病因、病机,如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如何导致人体生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