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结果是喜人的,福州造船司的潜艇,完全能承担水下作战任务。
此时,这艘潜艇就停靠在船坞内,静静等待着皇帝陛下的确认。
映入皇帝眼帘的就是一根“大雪茄”。
只不过,体型不大,远达不到一战时期二德子的成熟潜艇样式。
该艇长15米,排水量56吨,装有33.1千瓦(45马力)汽油发动机和以蓄电池为能源的电动机,是一艘采用双推进的新玩意儿。
在水面航行时,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航速可达每小时7海里,续航能力1000海里。在水下潜航时,则以电动机为动力,航速可达每小时5海里,续航力50海里。
最大潜深20.48米,该艇能搭载5名艇员,属实小了一点。
武器为一具457毫米的艇首鱼雷发射管,还有2门120毫米火炮(向前、向后各1门),火炮瞄准,完全靠操纵艇身对准目标。
该艇特点,既能水下发射鱼雷,水上航行平衡,又下潜迅速,机动灵活。
潜艇的成功,不单单是王明成的功劳。
被“人才邀请计划”成功拐来大夏的米国人约翰·霍兰同样功不可没。
原时空,就是他设计建造了世界首款实用性潜艇,性能也和这艘潜艇差不多。
但由于米国海军部一些官员的偏见和挑剔,霍兰的发明不仅未被海军部采用,反而使这位大发明家受到了恶毒的嘲讽。
无情的打击使63岁的霍兰愤然辞职,从此离开了心爱的潜艇事业,并最终因肺炎病逝,终年73岁。
而他的发明东边不亮西边亮,米国人不重视,却被德国人注意到了。
这也给一战时期传奇的德国潜艇部队提供了基础。
这个时空,被黑冰司盯上的霍兰,因为米国人的嘲讽,很果断的带着他的构想来到了帝国。
而帝国本土专门负责研究潜艇项目的王明成总工,正对着动力问题感到头疼。
霍兰果断提出了混合动力的概念,成功点醒了王明成,这才有了帝国潜艇的面世。
皇帝可知道这些“水下刺客”的威力,一旦被潜艇靠近,一发457鱼雷运气好就能击沉一艘万吨战列舰。
这个买卖划算的很,几十吨的潜艇击沉万吨战舰,谁用谁说好啊!
没说的,加官进爵给赏赐!
霍兰也因为发明贡献,一家人特批允许加入帝国国籍。
不是每一位“人才邀请计划”来的外国科研者都能拥有帝国国籍。
除了那几个大牛,一来帝国就被发了国籍。
大部分拐来的人才,只有丰厚的薪水和帝国对他们所研究的项目给与政策支持。
一旦霍兰和他的家人加入帝国国籍,那他们就能享受帝国相关的福利。
义务教育,科研人员的减税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