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瓦莱宣布完题目后,大厅里顿时炸开了锅,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

免费入场。

这是演艺界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而且,名声并不好。

它一直被认为是剥削演员,破坏演出质量的商业伎俩。

“免费入场,只会导致演出质量下降!”

一个老魔术师猛地站起身来,大声喊道。

坐在他对面的一个中年杂技演员,也用力地拍着桌子,表示赞同。

“没错!过度打折,会降低演出的价值!”

反对免费入场的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

他们中的很多人,年轻时都曾经被商人们的花言巧语所蒙骗,吃了不少苦头。

那些只知道练习技艺,对世事一无所知的杂技演员们,

很多人看不懂合同上的条款,甚至还有很多人不识字。

他们只是听说可以一边旅行,一边赚钱,就稀里糊涂地在合同上签了字。

就这样,商人们轻而易举地把他们变成了赚钱的工具。

“免费入场”,就是商人们剥削杂技演员的惯用伎俩之一。

他们会在合同中写明,“将门票收入的百分之多少,支付给表演者”。

但等到他们到达集市或旅店,准备开始表演时,商人们就会以“门票价格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借口,宣布免费入场。

由于没有门票收入,杂技演员们也就拿不到钱。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被骗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如果他们拒绝表演,商人们就会拿出合同上的违约金条款来威胁他们,或者用“至少可以提高知名度”之类的说辞来哄骗他们。

就这样,许多杂技演员,只能在商人们的摊位旁边免费表演。

而他们得到的报酬,只是一张床,三餐饭,以及偶尔的一点辛苦费。

与商人们赚到的钱相比,这点报酬简直是微不足道。

如果商人们能让他们好好表演,他们或许还能用“艺术追求”来安慰自己。

但商人们却连这点自由,也不给他们。

他们会要求杂技演员们,跳过一些观众觉得无聊的部分,只表演精彩的部分;

他们会干涉剧本的创作,强迫演员们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暴露镜头或打斗场面;

他们还会用自己销售的商品的名字,来命名演出或演员的艺名,进行宣传。

现在活跃在演艺圈的人中,很多人的艺名,都带有他们过去经历的痕迹。

比如,魔术师“点火”,是因为火柴;力士“大脚”,是因为鞋垫……

商人们的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杂技演员们的利益,

还导致了当地游乐场和剧院的经营困难。

既然到处都有免费的表演可以看,谁还会花钱去剧院呢?

氮肥的研制和农业产量的提高,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自耕农的衰败和快速的城市化……

工业革命的过渡时期,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劳动力剥削的现象,演艺界也未能幸免。

对杂技演员们来说,那是一个饥寒交迫的年代。

好在,二十年前第一届马戏大赛的举办,让杂技演员们聚集在一起交流行业信息,声讨不公平合同,并采取集体行动,才让他们的待遇有所改善。

第一届马戏大赛,与其说是一个纯粹的节日庆典,不如说是一场演员、歌手、小丑和杂技演员们的团结大会。

所以,老一辈的人对免费入场,抱有如此强烈的反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即使在情况已经好转的今天,这种偏见依旧根深蒂固。

他们认为,免费演出,因为没有明确的门票收入,所以很容易被商人们利用。

而且,还会让他们想起,在嘈杂的市集中,没有幕布,没有座位,为了吸引路人的目光,而表演一些毫无意义的杂技和节目的,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然而,年轻一代的杂技演员们,却有着不同的想法。

对他们来说,跟着商贩们一起出现的流浪马戏团,是他们童年美好的回忆。

在大众文化兴起的初期,永久性的剧院,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从贵族文化中演变而来的,过于高雅;

另一种是从娱乐场所发展而来的,过于低俗。

所以,早期的剧院演出,缺乏大众。

高昂的票价,更是提高了观赏门槛。

而免费的马戏表演,则不同。它们在露天场所进行,任何人都可以观看,而且,表演内容,也以轻松愉快的节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