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十五岁宁王与二十七岁侧妃的荒诞初遇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年,公元1393年,震动朝野的蓝玉案刚落幕,大明王朝被肃杀压抑的气氛笼罩,空气都仿佛变得沉重。

宁王朱权王府,狂风裹挟惊雷,格外阴森。朱漆大门紧闭,门环上铜兽隐于雨幕,像蛰伏的猛兽窥探府内。雨滴砸在石板路,水花转瞬融入水流,恰似命运无常,一切在风雨中飘摇。

书房里,烛火在狂风骤雨中摇曳欲熄,昏黄光晕在军事沙盘上跳动,大宁周边山川关隘的轮廓影影绰绰。朱权身着玄色蟒纹锦袍,身姿挺拔,单手按在沙盘边缘,白玉面庞因紧抿的唇线添了锐利,年仅十五,却尽显沉稳,星眸映着沙盘山河,好似成年藩王运筹帷幄。

“王爷,蓝玉案牵连太广,朝堂人人自危。咱们王府远在大宁,也得防着被牵连。”一位幕僚压低声音,满脸忧虑。

朱权微微颔首,眉头紧蹙:“我明白,皇上手段雷霆,超一万五千人被牵连杀戮,诸多功臣宿将一朝覆灭,背后深意得深思。当下行事,务必万分小心,稍有差池便万劫不复。”想到蓝玉被剥皮的惨状,他喉结滚动,指尖抚过腰间鎏金剑鞘。

另一位幕僚叹气:“北元虎视眈眈,大宁是北疆要地,军事防御不能松。蓝玉案后,朝中武将被诛,咱们能倚仗的兵力和将才大不如前,王爷,这可如何是好?”

朱权握拳,手背上青筋凸起,稚嫩面庞满是坚毅:“大宁关乎边疆安稳,我既在此就藩,便有守土之责。哪怕朝中局势动荡,也绝不能让北元有机可乘。只是这内忧外患……”他声音微哽,眼眶泛红却难掩星眸璀璨,这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他却被迫肩负重任,承受巨大心理压力。

窗外闪电划过,惊雷炸响,震得窗户“哐哐”作响,朱权的剑柄也跟着嗡鸣。他站在雕花窗前,望着风雨肆虐的世界,雨珠滑落,在他脸上留下水痕。蓝玉案后的朝堂,如同这暴风雨中的天空,波谲云诡,随时可能降下更大灾祸,而他就像狂风中的孤舟,稍有不慎便会被巨浪吞没。

“传令加强王府戒备,严格盘查出入人员,别让心怀不轨之人混进来。密切关注北元动向,一有动静立刻来报。”朱权深吸一口气,努力让声音沉稳,可尾音还是泄露了内心惶恐。

幕僚们领命,看着朱权风神如玉的模样,心中满是心疼与担忧。

这时,书房外传来侍卫急切又克制的求见声:“王爷,卑职有急事求见!”朱权皱眉,剑眉一蹙更显英气,此刻商议关键,实在不想被打扰,但多年王府生活让他迅速调整情绪,沉声道:“进来。”

亲信侍卫快步走进,单膝跪地,神色凝重:“王爷,大事不好!卑职巡逻到凝翠湖附近,听到有人呼救,赶过去发现侧妃落水,已组织人手搜救,可风雨太大,还没找到人!”

朱权手中毛笔掉落,墨汁在沙盘晕染。他猛地起身,蟒纹衣袖扫过沙盘,椅子滑出刺耳声响。震惊、担忧、愤怒在脸上交替闪过,他迅速镇定下来,可颤抖的双手暴露了内心慌乱:“何时出事的?派了多少人救援?可有可疑迹象?”侍卫一一作答,朱权脸色瞬间惨白,嘴唇轻颤,下意识握紧双拳,指节泛白。他深吸一口气,昨夜沈书瑶端参汤的画面在脑海一闪而过,目光不自觉落在腰间玉佩上。

这枚玉佩是沈书瑶上月生辰所赠,不仅是两人情谊的象征,更是朱权暗中布下的一道“暗棋”。玉佩中空,内置宁王王府特制的信号弹粉末,一旦捏碎,王府暗卫便能依据特殊信号追踪而至。朱权暗暗握紧玉佩,似是下定了决心,倘若真有危险,他定要凭借这玉佩,第一时间赶到沈书瑶身边。

“诸位,王府突发变故,我得去湖边查看。北元军情先搁置,大家不可松懈,等我回来再议。大宁初定,任何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北元之事关乎边疆安稳,王府之事关乎宁王威严,都不可有失。”朱权看向幕僚,眼神决绝坚定,泛红的眼眶却透着脆弱无助。

朱权大步出门,小厮阿福立刻拿起油纸伞跟上,为他挡雨。狂风暴雨如千军万马奔腾,积水成河,朱权心急如焚,脚步匆匆,蟒纹靴溅起层层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