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大宁,暖风吹散了冬日的阴霾,城郊外的农田里,百姓们正趁着农时,在修缮一新的灌溉渠道旁辛勤劳作,播下希望的种子。田间地头,孩童嬉笑追逐,帮着大人递送农具,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远处山峦连绵,与蓝天相映,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
而城中,身为宁王朱权侧妃的沈书瑶,在自己的医馆忙碌着。医馆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一踏入其中,浓郁的药香便扑鼻而来,那是各种草药混合在一起的独特气息,仿佛在诉说着生命与治愈的故事。
医馆的墙壁上,有序地挂着各种草药标本,每一个标本下都工整地标注着草药的名称、功效与采集地点。这些标本是沈书瑶多年行医积攒下的心血,也是她向患者普及草药知识的直观教具。在标本旁边,是沈书瑶亲手绘制的人体经络图,图上的线条清晰流畅,穴位标识精准,她常常会对着这幅图为前来学医的学徒讲解人体的奥秘和针灸之法。
医馆内,摆放着几排木质药柜,柜子上的抽屉密密麻麻,每个抽屉都贴着标签,里面分类存放着各种草药。这些草药一部分是沈书瑶通过自己的药材生意渠道精心采购而来,另一部分则是她亲自带领药童深入附近山林采集所得。沈书瑶不仅是个医者,更是凭借着对药材的深入了解和敏锐的商业头脑,做起了药材生意。她深知,优质的药材是治病救人的根本,也是医馆长久发展的关键。
为了做好药材生意,沈书瑶定期会与各地可靠的药商建立联系。她会仔细检验药商送来的样品,从药材的色泽、气味、质地等多方面进行甄别,确保每一批进货的药材都品质上乘。在与药商谈合作时,她总是秉持着诚信和公平的原则,既保证自己能拿到合理的价格,又让药商有利可图,因此在药材行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有一次,一位从远方来的药商带来了一批稀有的药材,声称药效极佳。沈书瑶没有立刻相信,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对药材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比对。她发现这批药材虽然外观相似,但在一些细微之处存在差异,很可能是经过特殊处理来以次充好。沈书瑶严肃地指出了问题,药商起初还试图狡辩,但在沈书瑶确凿的证据面前,最终承认了错误,并对她的专业和严谨表示钦佩。从那以后,这位药商再也不敢心存侥幸,与沈书瑶的合作也变得更加真诚和紧密。
除了与药商合作,沈书瑶还会在合适的季节带领药童阿福进山采药。他们背着竹篓,手持工具,穿梭在山林间。沈书瑶一边采药,一边给阿福讲解各种草药的生长习性和采集要点:“阿福,你看这种柴胡,要采生长三年以上的,药效才够足,而且采摘的时候不能伤了它的根,这样来年还能再长。”阿福认真地点头,用心学习着。
在采药的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一次,在深山里,突然下起了暴雨,山路变得湿滑难行。沈书瑶和阿福被困在一个山洞里,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雨声在耳边回响。但沈书瑶并没有慌乱,她安慰着阿福,同时思考着如何在困境中保护好采到的药材。她用随身携带的油布将药材包裹好,确保它们不被雨水淋湿。等到雨势稍小,他们小心翼翼地沿着山路返回医馆。
然而,沈书瑶的药材生意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随着她的生意逐渐做大,引来了一些同行的嫉妒和恶意打压。有一段时间,市面上突然出现了大量价格极低的劣质药材,这些药材不仅质量堪忧,还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沈书瑶的药材销量急剧下滑。面对这一困境,沈书瑶迅速安排可靠的伙计去调查这些劣质药材的来源。然而,调查过程困难重重,每次稍有头绪,线索就会莫名中断。后来她才发现,是竞争对手买通了一些市井无赖,暗中破坏她的调查,销毁关键证据。
但沈书瑶没有退缩,她凭借着平日里积累的人脉,找到了城中一位颇有威望的老吏帮忙。在老吏的介入下,调查得以继续深入。与此同时,一场罕见的旱灾席卷了大宁周边的山林,许多草药因缺水而干枯,严重影响了药材的供应。沈书瑶心急如焚,她知道,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药材供应问题,不仅自己的生意会遭受重创,更会影响到医馆对患者的救治。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带领阿福和几个得力助手,前往更远的山区寻找新的药材资源。
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干粮和水都准备得并不充裕,每个人都疲惫不堪。有一天傍晚,正当他们在一处山谷中扎营休息时,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野兽的低吼声。一只身形庞大的黑熊缓缓向他们靠近,阿福吓得脸色苍白,紧紧地躲在沈书瑶身后。沈书瑶强装镇定,一边示意大家慢慢后退,一边捡起地上的火把,用力挥舞,试图吓退黑熊。经过一番紧张对峙,黑熊终于转身离开,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经过几天几夜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在一处偏远的山谷中发现了丰富的草药资源。为了更好地保存药材,沈书瑶还潜心研究改良了储存方式。她利用当地的一种特殊黏土,制作成密封的陶罐,将药材放入其中,再用蜡封好罐口,有效地延长了药材的保存时间。通过这些努力,沈书瑶成功化解了药材生意面临的危机,不仅稳固了自己的商业地位,还赢得了更多百姓的信任和赞誉,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才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刻,沈书瑶一袭素色衣衫,发丝间插着一支古朴木簪,正专注地为患者诊治。她坐在一张古朴的木桌前,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脉枕以及几本翻开的医书。一位大娘坐在她对面,面色憔悴。沈书瑶神色关切,轻轻伸出手,将脉枕放在大娘手腕下,然后搭脉诊断,她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她和眼前的患者。片刻后,她收回手,声音轻柔地说道:“这位大娘,您这是受了春寒,体内有湿邪,我给您开几副清热祛湿的药方,按时服用,饮食上也要清淡些。”
“多谢侧妃娘娘,您可真是活菩萨啊!”大娘感激涕零,眼中满是信任。
沈书瑶微微一笑,起身走到药柜前,按照药方熟练地抓取草药。她的动作娴熟而优雅,每一味草药都被她精准地放入药包中。抓取完草药后,她又回到桌前,拿起毛笔,在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药方和服用方法,一边写还一边向大娘详细解释:“大娘,这服药要一天三次,饭前服用,每次用温水送服。您回去后一定要注意保暖,多喝些热水。”
在医馆的一角,药童阿福正忙着捣药。他手中握着药杵,一下一下地用力,将药材捣成粉末。捣药的声音有节奏地响起,与医馆内的其他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阿福年纪虽小,但在沈书瑶的教导下,已经熟练掌握了许多基本的制药技巧。
医馆里还摆放着几张简易的病床,供一些病情较重需要临时休息的患者使用。此时,一张病床上躺着一位年轻的男子,他因劳作时不慎受伤,伤口有些感染。沈书瑶走过去,仔细查看他的伤口,一边查看一边询问他的感受:“感觉怎么样?伤口还疼得厉害吗?”男子微微皱眉,回答道:“还是有些疼,侧妃娘娘。”沈书瑶轻声安慰道:“别担心,我这就给你换药,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说着,她从旁边的架子上取下干净的纱布、药水和药膏,小心翼翼地为男子清洗伤口、涂抹药膏,然后用纱布包扎好。在换药的过程中,她还不时地与男子聊天,分散他的注意力,缓解他的紧张情绪。
整个医馆里,患者们来来往往,有的是前来求诊的,有的是取药的,还有的是来向沈书瑶道谢的。沈书瑶总是耐心地接待每一个人,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温暖的笑容,让人感到无比安心。在这个小小的医馆里,沈书瑶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大宁的百姓们带来了健康和希望,也让这里成为了一个充满温暖与关怀的地方。
然而,她的心中却隐隐担忧着朱权,如今局势不明,他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正想着,药童阿福匆匆跑了进来,神色慌张:“侧妃娘娘,王爷派人来请您,说是有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