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变革

2. 数据整合与安全:打破 “数据孤岛”,守护 “数据安全”

三级数据驾驶舱的核心前提是 “数据互通”,为此我校做了两项关键工作:

打破 “数据孤岛”:学校成立 “数据管理中心”,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整合校内 18 各系统(包括教务系统、科研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图书馆系统等)的数据,实现 “一次采集、多方共享”。例如,学生的 “选课数据” 可同步至 “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图书馆系统”,图书馆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推荐相关书籍,学生管理系统则根据选课情况统计学生学分进度;

保障数据安全:学校建立了 “数据安全三级防护体系”,包括 “技术防护(防火墙、数据加密)、制度防护(数据访问权限管理、操作日志记录)、人员防护(数据安全培训、保密协议签订)”。例如,教师仅能访问与自身教学相关的数据,且所有数据访问操作都会留下日志,确保数据不泄露、不篡改。自数据驾驶舱运行以来,学校未发生一起数据安全事件。

(二)高校管理革新的共性价值: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

我校的智慧管理实践,虽聚焦领域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 “数据驱动治理” 的核心逻辑,为高校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三大共性价值:

提升决策科学性:通过实时、准确的数据,替代传统的 “经验判断”,让决策更精准、更高效;

提高管理效率:通过流程数字化与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服务响应速度;

增强服务精准性: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师生需求,提供 “千人千面” 的服务,提升师生满意度。

正如学校数字中心张主任所说:“数字化管理不是‘用机器管人’,而是‘用数据更好地服务人’,让管理者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育人’这一核心使命。”

四、产学研协同:以 “数字化平台” 为纽带,打通 “创新链与产业链”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与产业界的协同合作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但传统产学研合作中,往往存在 “信息不对称、合作效率低、成果转化率低” 的问题。江城科技大学以 “数字化平台” 为纽带,构建了 “校企协同、产学研融合” 的数字化生态,实现了 “高校创新资源” 与 “企业产业需求” 的精准对接,让 “实验室成果” 快速走向 “生产线”。

(一)以 “行业数字化协同平台” 为核心,打造 “理工特色” 产学研生态

江城科技大学紧密围绕材料、交通、机电三大行业办学,其产学研数字化探索的核心是 “立足行业需求,搭建行业专属的协同平台”,解决了传统合作中 “企业需求难落地、学生实践无渠道” 的问题。

1. 行业数字化协同平台:让校企合作 “无缝对接”

江城科技大学联合行业内 20 家头部企业,共建了 “材料行业数字化协同平台”“智能交通行业数字化协同平台”“智能制造行业数字化协同平台” 三大行业专属平台,每个平台均具备 “需求发布、项目对接、成果展示、人才培养” 四大功能:

需求发布与项目对接:企业通过平台发布技术需求、研发项目,高校教师、学生团队可在线申报。平台通过大数据算法,根据 “研究方向、技术优势、过往成果” 为企业推荐匹配的团队。例如,武钢在平台发布 “高强度汽车用钢的疲劳性能优化” 需求,平台自动推荐学校材料学院的李教授团队(该团队曾从事类似研究),双方在线沟通后签订合**议,项目从需求发布到对接成功仅用 15 天,较传统合作缩短了 2 个月;

成果展示与转化:高校将 “专利技术、科研论文” 等成果上传至平台,企业可在线查看、咨询,平台提供 “成果评估、专利转化、技术交易” 一站式服务。例如,学校机电学院开发的 “智能仓储机器人” 技术,通过平台被武汉某物流企业看中,平台协助双方完成专利转让与技术落地,该技术已在企业生产线应用,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 300 万元;

人才联合培养:企业通过平台发布 “定制班、实习岗位、企业导师招聘” 等信息,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东风汽车在平台发布 “新能源汽车技术定制班” 需求,学校选拔 50 名相关专业学生,联合东风汽车开设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自动驾驶技术” 等课程,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导师,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东风汽车工作,就业率达 100%,企业人才培养成本降低 40%。

2. “无边界课堂” 与 “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我校将 “企业课堂” 与 “真实项目” 引入校园,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触行业前沿:

“无边界课堂”:通过直播、VR 技术,将企业的 “生产线、研发中心” 变为 “远程课堂”。例如,在 “汽车制造工艺” 课程中,学校通过 VR 技术让学生 “走进” 东风汽车的总装车间,企业工程师实时讲解 “汽车焊接、涂装、总装” 流程,学生可在线提问、互动,这种 “沉浸式” 教学让学生对汽车制造工艺的理解更深刻;

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教师从行业协同平台获取企业真实项目,将其转化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目。例如,材料专业的毕业设计中,有 30% 的题目来自武钢、中建材等企业的真实需求,学生在教师与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部分学生的设计方案被企业采纳。2023 年,该校学生毕业设计被企业采纳的项目达 45 项,较传统毕业设计增加了 2 倍。

(二)数字化让 “创新更高效、合作更紧密”

我校的产学研数字化实践,打破了传统产学研合作的 “时空限制” 与 “信息壁垒”,为高校产学研协同提供了三大启示:

数字化是 “精准对接” 的关键:通过大数据、AI 算法,实现 “高校成果” 与 “企业需求” 的精准匹配,提高合作效率;

数字化是 “全链条服务” 的保障: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落地,数字化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通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

数字化是 “协同育人” 的纽带:将企业资源、真实项目引入人才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培养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五、国际化突破:以 “数字化平台” 为桥梁,构建 “全球教育共同体”

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离不开 “教育国际化”—— 包括国际优质资源共享、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等。但传统教育国际化面临 “成本高、覆盖面窄、文化差异大” 等问题。江城科技大学通过数字化平台,打破了 “地域与文化的边界”,构建了 “线上线下融合、资源全球共享” 的国际化教育生态,为中国高校 “走出去” 与 “引进来” 提供了新路径。

(一)以 “国际课程共享平台” 为核心,迈出国际化第一步

我校的国际化探索虽起步较晚,但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快速实现了 “国际资源引入” 与 “国际交流拓展”,尤其在 “课程国际化” 与 “学生短期交流” 上成效显著。

1. 国际课程共享平台:让学生 “不出国门” 享优质资源

我校与 10 余所国外高校合作,共建 “国际课程共享平台”,引入国外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网络直播 、录播 + 线下辅导” 的模式,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学课程:

引进国际优质课程:平台共引进 “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智能交通” 等领域的国际课程 50 余门,全部由国外高校的知名教授授课。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的 “自动驾驶技术” 课程,通过直播方式每周授课 2 小时,学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担任 “线下辅导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解决语言障碍;

开展双语教学与国际认证:学校将部分国际课程内容融入本土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并推动课程获得国际认证。例如,“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融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课程内容,采用双语授课,2024 年该课程通过 “德国工程师协会(VDI)” 认证,学生毕业后可获得 VDI 认可的课程学分,提升国际就业竞争力;

国际课程学分互认:学校与合作高校签订学分互认协议,学生在平台上完成的国际课程学分,可折算为校内学分,也可在申请国外高校时获得认可。例如,材料专业学生小王完成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 “材料表征技术” 课程,获得 3 个学分,该学分既计入校内总学分,也在申请该校研究生时得到认可,小王最终成功被新南威尔士大学录取。

2. 线上国际交流项目:降低交流成本,扩大参与范围

我校通过数字化平台,开展 “线上国际学术会议、线上短期交流、线上联合科研” 等项目,降低了国际交流的成本,让更多学生、教师受益:

线上国际学术会议:学校每年举办 2-3 场线上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参会。例如,2023 年举办的 “智能交通国际学术会议”,通过 Zoom 平台直播,吸引了全球 20 各国家的 300 余名学者参会,学校教师、学生在线聆听报告、参与讨论,较传统线下会议节省经费 80%,参与人数增加 3 倍;

线上短期交流项目: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 “2 周线上短期交流” 项目,内容包括 “国外课程学习、文化讲座、小组讨论”。例如,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合作的 “智能制造线上短期交流” 项目,吸引了 80 名学生参与,学生通过在线平台学习德国智能制造技术,与德国学生组队完成 “智能生产线设计” 小组作业,项目结束后获得双方高校颁发的证书;

线上联合科研:教师通过平台与国外学者开展联合科研,共享实验数据、共同撰写论文。例如,学校交通学院的张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者,通过线上平台共享 “城市交通拥堵数据”,共同开展 “交通流优化” 研究,合作发表 SCI 论文 2 篇,较传统联合科研缩短了研究周期。

(二)数字化让教育国际化 “更普惠、更深入”

江城科技大学的国际化数字化实践,为中国高校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数字化降低了国际化门槛:线上课程、线上交流项目,让更多学生、教师受益于国际优质资源,避免了 “只有少数人能出国” 的局限;

数字化促进了跨文化融合:线上交流社区、虚拟团队项目,为中外学生、学者提供了更多互动机会,减少了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数字化提升了国际化效率:线上申请、在线管理、远程协作,简化了国际化流程,提高了国际化工作的效率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