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风雪征途

荆州,荆州! 巷野 2428 字 18小时前

民国三十三年(1944)腊月的太岳山,风雪漫卷。谢文渊站在指挥部的窑洞前,望着手中那份墨迹未干的命令。总部要求太岳军区立即抽调精锐,组建一支特别支队,赶赴中条山区配合友军作战。

“中条山...“谢文渊轻声念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名。那里是抗战的前沿,战况之惨烈,他早有耳闻。

窑洞里,炭火盆噼啪作响,却驱不散凝重的气氛。陈赓、各旅旅长、政委等人围坐一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谢文渊身上。

“我去。“谢文渊将命令轻轻放在桌上,“没有人比我更合适。“

陈赓沉默良久,终于点头:“带哪些部队?“

“利剑骨干二十人,再从各旅挑选八十名好手。“谢文渊早已深思熟虑,“要会山地作战,要能吃苦耐劳。“

“什么时候出发?“

“明天。“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太急了吧?“有人反对,“至少准备几天。“

“军情紧急,耽搁不得。“谢文渊态度坚决,“每耽误一天,中条山的弟兄就多流一天血。“

散会后,谢文渊立即着手准备。他亲自到各部队挑选人员,标准极其严格:不仅要军事素质过硬,更要政治立场坚定。

“为什么要去中条山?“他问每一个候选者。

“打鬼子!“大多数人都这样回答。

“打鬼子在哪里不能打?为什么非要去中条山?“

这个问题难住了很多人。只有一个叫栓子的年轻战士回答:“因为那里的弟兄需要咱们!“

谢文渊满意地点头:“就是你了。“

深夜,他终于确定了一百人的名单。这些战士来自太岳山区的各个角落,都是经过战火洗礼的好汉子。

“参谋长,都准备好了。“警卫员小声报告。

谢文渊点点头,开始整理自己的行装。那把伴随他多年的将官短剑,那支从日军手中缴获的钢笔,还有林婉茹送的护身符...每一样物品都承载着一段记忆。

最后,他取出一个小本子,开始写遗书。这不是他第一次写遗书,但每一次都写得格外认真:

“若我不幸牺牲,请将我的骨灰撒在太行山上。我这一生,最无悔的就是为这片土地战斗过...“

写完遗书,他独自登上山顶。风雪扑面,远山如黛。这片他战斗了两年的土地,如今又要离别。

“又要走了吗?“不知何时,陈赓来到他身边。

“是啊。“谢文渊轻声道,“就像当年离开太行山一样。“

“这次不一样。“陈赓望着远山,“当年你是孤身一人,现在你带着一百个弟兄。“

“责任更重了。“

第二天黎明,特别支队在训练场集合。一百名战士整齐列队,虽然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

“同志们!“谢文渊站在队列前,“这次任务很艰巨,可能要行军上千里,可能要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现在有人想退出,还来得及。“

没有一个人动弹。

“好!“谢文渊眼中闪着欣慰的光,“从现在起,我们就是生死与共的弟兄!出发!“

队伍在晨曦中开拔。群众自发前来送行,往战士们口袋里塞鸡蛋、干粮。

“一定要回来啊!“一位老大娘拉着谢文渊的手,老泪纵横。

“放心吧,大娘。“谢文渊郑重承诺,“我们一定会回来!“

走出很远后,谢文渊回头望去。山口上,送行的人群依然伫立在风雪中,如同太岳山上永不屈服的青松。

第一天的行军还算顺利。虽然山路崎岖,但战士们士气高昂,一天走了六十里。

傍晚宿营时,谢文渊召集班排长开会。

“照这个速度,半个月能到中条山。“他摊开地图,“但越往前走,敌情越复杂。“

“参谋长,“一排长栓子问,“咱们要走大路还是小路?“

“白天走小路,晚上走大路。“谢文渊早有打算,“鬼子白天重点守大路,晚上重点守小路。我们反其道而行之。“

这个策略果然有效。接下来几天,他们巧妙地避开日军哨卡,行进速度很快。

但第五天,意外发生了。

当时队伍正在一条山间小路上行进,前方突然传来枪声。

“隐蔽!“谢文渊立即下令。

通过望远镜,他看见一队日军正在追击几个老百姓。老百姓扶老携幼,跑得很慢,眼看就要被追上。

“参谋长,怎么办?“栓子焦急地问。

谢文渊快速观察地形。这里是个山谷,日军处在下方,他们在上方,是个打伏击的好位置。

“打!“他果断下令,“一排左翼,二排右翼,三排随我正面阻击。记住,速战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