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市井惊魂与铜钱困局

黄鹤楼情缘 贾文俊 1643 字 13天前

第14章 市井惊鸿与铜钱困局

许湘云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捻着钱袋里最后几枚开元通宝,冰凉的触感却让她掌心冒汗。它们相互撞击发出的细微声响,在这喧嚣的江夏城西市入口,几乎微不可闻,却像重锤一样敲在她的心上——没钱了。这个穿越以来最现实、最冰冷的困境,终于赤裸裸地横亘在两人面前。

李沛然显然也听到了那声代表着“囊中羞涩”的轻响,他清俊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窘迫,但很快被强装出的镇定掩盖。“没事,”他压低声音,努力让语调显得轻松,“看这市集规模,机会总比困难多。我们先逛逛,摸清情况再说。”

踏入西市,仿佛一步撞进了一幅活色生香的《清明上河图》。巨大的声浪和复杂的气味如同实质的潮水般扑面而来,瞬间淹没了他们所有的感官。宽阔的土路两侧,店铺肆铺鳞次栉比,旌旗招展。更有无数摊贩见缝插针,将货物琳琅满目地铺陈开来,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骡马嘶鸣声、孩童嬉闹声交织成一片沸腾的海洋。

“来看看嘞!新到的江南绸缎,水一样滑!”

“胡麻饼!刚出炉的胡麻饼!香掉牙嘞!”

“磨镜!磨剪子戗菜刀——”

许湘云的眼睛几乎不够用。她看到梳着高髻、穿着艳丽襦裙的唐代女子在胭脂水粉摊前流连;看到袒露着半边肩膀、深目高鼻的胡商牵着骆驼,驼铃叮当;看到杂耍艺人喷出熊熊火焰,引来围观者阵阵喝彩;也看到挑着新鲜蔬菜的农夫和提着鱼篓的渔人匆匆穿行。这就是开元盛世的市井,蓬勃、杂乱,充满了 raw 的、未经雕琢的生命力。

她的专业本能瞬间被激活,目光不再是漫无目的地好奇,而是精准地扫描着各个小吃摊档。她看到一个老妪在卖一种油煎的米糕,生意颇好,但看她操作,油温控制全凭感觉,翻面时机也不甚精准,偶尔有几块便带了焦糊味。另一个壮汉卖的汤饼(面条),汤头浑浊,显然只是简单熬煮,肉香寡淡,全靠一把粗盐调味。

“沛然,你看,”她悄悄拽了拽李沛然的衣袖,指向那几个食摊,“他们的手艺…有很大改进空间。若我用小炒黄牛肉的法子来做浇头,或着试着熬一锅高汤…”

李沛然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点了点头,眼中也燃起希望。但他想的却是另一条路。“湘云,你先看着。我去那边文人扎堆的字画摊、书肆转转,看看能不能寻到些机会。”

两人暂时分开,融入不同的人流。许湘云在一个生意相对冷清的粥摊前停下,摊主是位愁眉苦脸的大婶。许湘云观察了片刻,鼓起勇气上前,用这几日跟张翁学的蹩脚唐话夹杂着手势交流。

“大婶,您这粥…可是用了井水直接煮?”

大婶一愣,没好气道:“不用井水用什么?难不成用金河水?”

许湘云也不恼,微笑道:“或许可以试试用纱布滤过再沉静片刻,取上层清水。熬粥时,若能加一小勺油,粥会更香滑。若是夏日,还可采些薄荷叶切碎,出锅时撒上一点,清爽解暑…”

她尽量用简单的词汇描述着现代烹饪中司空见惯的小技巧。那大婶起初不耐烦,听着听着,眼中露出惊疑不定的神色,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那锅寡淡的粥。

另一边,李沛然踱到一个围了不少文士的书画摊前。摊主正在吹嘘一幅仿的王羲之字帖,周围几人啧啧称奇。李沛然只看了一眼,那略显呆板的笔锋和做旧的痕迹,在他这个看过无数高清字帖印刷品的现代人眼里,简直破绽百出。他一时没忍住,低声对身旁一位看起来颇为儒雅的老者道:“此帖行气滞涩,‘永’字八法多有欠缺,恐非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