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诗惊四座 祸隐弦外

黄鹤楼情缘 贾文俊 1685 字 13天前

“另一首《望岳》?”刘文远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丝不悦,“杜工部《望岳》诗,老夫所知仅此一首,乃近日方从京中友人处得来。李小友莫非还见过别的版本?”

“正是。”李沛然稳住心神,知道自己已无退路,只能凭借远超这个时代千年的“诗词鉴赏”功底背水一战,“晚生曾偶闻一诗,亦题《望岳》,其句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声音清朗,一字一句,将正版的《望岳》背诵出来。起初,还有人面露讥诮,觉得这年轻人是在哗众取宠。但随着诗句展开,尤其是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一出,整个雅间顿时鸦雀无声。

那是一种怎样的气魄!相较于他们方才品评的那首诗的刻意雕琢,李沛然所诵之诗,语言简练如白话,却自带一股雄浑苍茫之气,由远及近,由景入情,最后升华为一种睥睨天下的豪情与志向。高下立判!

刘文远原本捻着胡须的手僵住了,他浑浊的老眼骤然爆发出精光,死死盯着李沛然,仿佛要将他看穿。良久,他才喃喃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等胸襟,此等笔力……若此诗为真,那我等方才所评之诗……”他话未说尽,但意思已然明了。

“荒谬!”一个尖锐的声音响起,正是方才最先赞誉那首伪诗的青年士子,他面红耳赤地站起,指着李沛然道,“你从何处听来这似是而非的诗句?杜工部诗作,岂是你这无名小辈可以随意篡改、凭空杜撰的?我看你分明是故意搅局!”

李沛然心中冷笑,面上却愈发谦恭:“这位兄台请息怒。诗之真伪,非晚生一言可定。晚生只是觉得,诗以言志,贵在真情与气韵。方才那诗,工则工矣,却少了一份浑然天成的磅礴之气。而晚生所诵之句,其开阔意象与进取精神,似乎更契合杜工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毕生抱负。晚生斗胆,愿就此诗之结构、意象、炼字,与诸位前辈、同仁探讨一二。”

小主,

接下来,李沛然仿佛换了一个人。他不再是一个小心翼翼的穿越者,而是化身为主持《诗词大会》的嘉宾,引经据典(虽然经史子集他未必熟,但唐诗宋词的名篇名句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他从“齐鲁青未了”的空间辽阔,讲到“阴阳割昏晓”的时间奇感;从“荡胸生曾云”的内心激荡,分析到“决眦入归鸟”的观察入微;最后,他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提升到人生理想与哲学高度进行阐释。

他的分析,融合了现代文学理论中的意象分析、情感投射和象征手法,角度新颖,逻辑清晰,语言深入浅出。在座的文人士子何曾听过这等精妙又“接地气”的诗歌解读?从一开始的愤怒、怀疑,逐渐变成了惊讶、沉思,最后竟听得如痴如醉。就连那位出言反驳的青年,也哑口无言,面色变幻不定。

刘文远长叹一声,击节赞道:“妙!妙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李小友年纪轻轻,于诗道竟有如此深邃见解,老夫……老夫真是汗颜!方才那首诗稿,恐怕确系误传或伪作。李小友所诵之诗,无论是否出自杜工部之手,其境界之高,已非凡品!此文英社,今日得遇李小友,实乃幸事!”

社长一锤定音,气氛顿时逆转。众人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向李沛然请教,问他还有何奇诗妙评。李沛然心中暗松一口气,知道这第一关,算是险险过了,而且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他谨慎地挑选着一些脍炙人口却又不太可能在此刻出现“版权纠纷”的唐诗佳句进行分享和点评,更是引得赞叹连连。

然而,就在这看似一片和谐,李沛然几乎要被捧为“诗坛新星”之际,雅间的角落里,一个一直沉默寡言、衣着华贵的年轻公子,却冷冷地注视着被众人簇拥的李沛然,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冷笑。他并未参与讨论,只是轻轻转动着手中的酒杯,眼神阴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