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众口铄金

黄鹤楼情缘 贾文俊 1803 字 13天前

话音落下,满场寂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李沛然身上,质疑、好奇、担忧,兼而有之。

李沛然心中冷笑,知道关键时刻到了。他缓缓起身,神色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谦逊的笑意:“崔兄所疑,不无道理。”

他这一承认,反而让众人一愣,连崔明远也露出了意外的神色。

“然则,”李沛然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人之情感,本就复杂多变,触景生情,因事而异,笔下风格自然随之流转。若固守一格,岂非矫情虚饰?”

他不等崔明远反驳,继续道:“至于师承……在下幼时家道中落,辗转流离,于路途间、市井中、山水处,皆可为师。曾闻塞北羌笛,而思‘黄河远上白云间’之壮阔;亦见江南烟雨,而生‘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之幽情。世间万物,莫非文章;人生百态,皆是诗料。若定要问师承,天地为师,万物为友,心源为法!”

这一番话,融合了古今文论,既解释了风格多元的原因,又将创作源头引向了广阔的生活与内心,立意高远,气势磅礴。

小主,

崔明远一时语塞,强辩道:“巧言令色!谁能证明你所言非虚?”

“证明?”李沛然微微一笑,带着一种俯瞰般的气度,“诗文本为心声,何需向外证明?不过,既然崔兄问起,那不若我们当场命题,各作一首,请诸位品评,看李某之诗,是窃自他人,还是源出己心?”

这是赤裸裸的挑战!崔明远脸色一变,他自家知自家事,他那点才学,欺负一下普通书生尚可,与能说出“天地为师,心源为法”的李沛然当场比试,绝无胜算。

就在崔明远骑虎难下之际,李沛然却话锋再转,给了他一个台阶,也给了众人一个更大的震撼:“不过,诗文小道,争强斗胜,反落了下乘。今日诸位前辈在此,晚辈不才,愿抛砖引玉,试论《诗》之‘风骨’与《楚辞》之‘浪漫’,对后世诗文流派之影响,以及如何在创作中融会贯通,铸就自家面貌。”

接下来的一炷香时间,李沛然结合脑海中的文学史知识,侃侃而谈。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从屈原的香草美人之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虽因时代所限不能直言后世,但其视野之开阔,见解之深刻,逻辑之清晰,完全超越了在座所有人的认知范畴。

他不仅是在为自己辩白,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学布道!

满座皆惊。几位老学士听得如痴如醉,频频点头。先前那些质疑的目光,早已被惊叹和敬佩所取代。崔明远站在那里,脸色由红转白,由白转青,他知道,在绝对的“学识”碾压面前,他所有的诋毁都成了笑话。

就在李沛然于文辨会上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赢得满堂彩的同时,许湘云也在她的“战场”上,发动了反击。

她直接找到了那些被崔明远高价撬走的供应商。

“张伯,李婶,”她语气平和,没有半分兴师问罪的意思,反而拿出了几份新拟的契约,“我知道崔家出了高价。我不强求,这里是两种合作方式,你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