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主任和王超赶紧迎了上去。
“陈书记,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指导!”马主任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陈明远书记微笑着和马主任握了握手,目光随即落在了旁边的王超身上,带着一丝审视和好奇:“这位就是简报里提到的,那个善于动脑筋的年轻人,王超同志吧?”
“陈书记好,各位领导好,我是王超。”王超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微微躬身,态度恭敬而沉稳。
“好,年轻有为。”陈书记点了点头,“走吧,带我们看看你们这个搞得有声有色的加工组,特别是那个‘群众外包’,我很想了解一下。”
视察正式开始。相比于上次工业局的参观,这次的氛围明显更加严肃,领导们看得更细,问得也更深入。
王超依旧是主要的讲解人。他引导着领导们参观了新的生产流水线,介绍了改良后的工具带来的效率提升。当来到米浆接收区,看到那些贴着不同住户姓名标签的木桶时,陈书记停下了脚步。
“这些米浆,都是附近居民家里磨好送过来的?”陈书记问道。
“是的,陈书记。”王超肯定地回答,随即详细解释了“群众外包”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如何组织登记、如何制定标准和加工费、如何验收和质量控制、如何结算。“目前我们有超过八十户家庭参与了这项工作,主要是家庭妇女和部分老人。他们利用早晚空闲时间,就能完成,既不耽误家务和农活,又能为家里增加一份稳定的收入。对于我们加工组而言,则在没有增加固定设备和场地投入的情况下,迅速突破了原料瓶颈,保障了订单的完成。”
地区专署工业办的一位领导饶有兴致地问:“这个加工费标准是怎么定的?群众积极性高吗?”
王超从容应答:“加工费标准是我们参照市场零星加工价格和群众投入的劳动时间测算的,确保参与者有合理的报酬。积极性非常高,因为这相当于把闲置的劳动力和工具转化为了实际收入,很多家庭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