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金鱼焰火 林格啾 872 字 2024-03-16

真要算的话,她眼下最关心的,也只有自己手里的青年课题能否顺利申下来这一件大事:

原因亦无它。

疫情之下,各处预算都在收缩,此次的青年课题申请不仅名额紧俏,还大大提高了申请门槛。她好不容易敲定了课题方向和申报书内容,想着早交早超生。不想兜兜转转回头一看,竟忘了专家推荐信还没搞定。

而就今年这架势,少说也要俩“大拿中的大拿”出具专家推荐信聊作担保。

无奈她随导师,研究的领域冷门,算是大热门中的自成一派。要找除了自家导师外、相关方向且有资格推荐的专家,倒成了个老大难的问题。

唯有狂发邮件、无数次“自报家门”,那窘迫又拼命苦熬的劲,想来真恨不得把一分钟掰开来两半用——说出来倒叫旁人不信。

毕竟,在他们眼里,她导是“学界木兰”,女中豪杰,早已成为旁人口中颇有名望的大学者,本该叫她“观海听澜凭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才对。

然而事实上,就像那时读大学常听导师抱怨,说越是有名,有时便越不好带学生发刊——别人见了眼红,便都一个劲奔上来求,不堪其扰。如今她毕了业留校做了讲师,还是一样的烦恼,偶尔提携还好,关键的问题上却更要靠她自己。

好在,最后倒是赶在截止时间找到了一位临近退休的大教授。老人家人老心不老,熬夜看完了她那两万多字的申报书和一长列书单,对她的研究课题颇感兴趣,末了,大方出具了言辞真挚的推荐信。

说是救命稻草也不外如此。

艾卿前脚递上申报书材料,后脚便想着找个机会,看能否和教授吃顿饭道谢。

导师听说她想法,又体谅她一贯社恐,还帮忙在里头牵了个线。最后教授欣然应允,双方约在周末傍晚见面——因那老教授是正正经经沪上人士,她还用心挑了间颇有名气的本帮菜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