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兰是在一次政府举办的白茶论坛上认识林总的,为了更好地引领白茶销售商规范销售白茶,政府常常会举办这种的白茶论坛,邀请知名白茶企业家参加论坛并做经验分享。
林总在白茶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他十七岁就成了一名茶叶机械技术工人,虚心跟着年长的工人们学习,并积极思考着如何推动茶叶的机械化生产进程、如何改良茶叶的种植结构,先后主持了茶园喷灌工程的总体设计,改进茶叶初制机械设备,尤其对热风灶的改进做出了重大贡献,研制出的茶叶品种获得了省级奖项,还率先在大城市建立起了销售网络
短短十二年,他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聪明才智成了业界的精英骨干,然而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他遭遇下岗,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人生的一大打击,林总却把它看做是人生的挑战,并勇敢迎接挑战。
下岗后,林总后来怎么样了?明天一边吃着明兰做的夜宵,一边问明兰。
他自己办了一个茶厂,又去北京做茶叶生意。
林总在北京做茶叶生意的时候条件是很艰苦的。
第一百一十八章 贵人(二)
林总在北京做茶叶生意的时候,条件很艰苦,一个大棚下,一家商户挨着一家商户,说是商户,其实就是只供一人转身的格子间,空间狭小,像是在杂乱的市场里摆地摊,前面是茶叶的摊位,后面是吃住的地方。
那时候,林总和许多南方的茶商一样,依靠卖茉莉花茶有了非常不错的收入,但他心中始终割舍不下对白茶的情结,不忘身为白茶故乡人的责任,一直想着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来领略白茶这块瑰宝。
随着这种愿望越发强烈,终于在他与茶结缘的第二十个年头,怀着对家乡、对白茶的一腔热爱,他毅然回乡创业,成立了一家白茶公司,在家乡开始承包茶园。
因为承包茶园的举动在当时属于胆大包天,林总听到了很多声音,有人嘲笑他是傻子,有人担心他会破产,因为他承包的茶园在外人眼中就是没有人要的草比人高的破山。然而,诚如诗中说的那样,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他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就这样,他开启了新的奋斗旅程。
他看着漫山遍野的草,说:没关系,我用双手来除!
在当时,茶农普遍使用农药给茶园除草,他却坚信真正的有机茶园才是未来茶业的发展趋势,给子孙留一片净土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为了爱护自然,改良土壤,他不畏艰辛亲自上阵,与聘请的人工一起依靠人海战术除草,一年半以后便成功地拿到了有机茶园的认证证书。
此后十几年,他遍请专家监测土壤的疏松程度、含铁量、微量元素、酸碱度,为茶苗生长培养出了最适宜的土壤温床。他还完全按照国际 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修建新的制茶厂,以茶叶加工的最高标准来保证出产茶叶的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精选的品种、先进的加工工艺及设备,以及经验丰富的原国营茶厂技师和带有先进技术理念的大学毕业生的加入,终于使他的公司成了白茶领域当之无愧的业内翘楚。
在白茶产业在国内还没有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就率先开始研究老白茶氧化、转化和酝化的规律,并第一个建立了专业的白茶酝化仓,为之后的老白茶仓储量提供了可能。
带领公司技术人员尝试将白茶压饼制作,通过先后七年奋斗,终于让中国白茶第一饼问世,此后,白茶饼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而压制白茶第一饼的模具也作为历史见证保存在茶叶博物馆里。
在大部分茶企还没有品牌意识的时候,他就花重金收购茶叶品牌。
林总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明兰说道,他总是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对困难时,总是勇于接受挑战,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智慧。明天,你发现了没有,我们为什么平庸?我们就是缺乏一种奋斗精神,每天都甘当咸鱼,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明兰的感慨让明天也深有感触,他说:姐,你改天能带我见见你的这位贵人吗?
巧了,我刚好邀请他来家里作客,到时候介绍你俩认识。明天兴致勃勃说道。
第一百一十九章 台湾来的小朋友(一)
就在明兰准备邀请白茶企业家林总来漂亮房子作客的时候,林总也发出了主动邀请,邀请明兰和孩子们去他的白茶山庄参观。
明兰带上明天、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向白茶山庄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