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这三年来,家里添置了两头牛。

一头三岁的母牛,加一头半岁大的小牛犊。

李家把后院扩建了一下,又圈进来一些地,盖了个相当“豪华”的牛圈出来。

有了可以耕田的牛,李家男人耕田的负担,一下子就减轻了不少。

李云心还改进了堆肥的法子。后来又折腾出来养蚯蚓的招数。再加上家里开着豆腐坊,李云心干脆提出了套种养田。

其实这套种养田的法子,古已有之。在粮食作物之间,套种豆科植物,可以肥田。高粱地里可以在两垄高粱之间种一垄黄豆,小麦和绿豆也可以一行间隔一行,这样套种。

只是渤海郡的土地比起别处,已经算得上是相当肥沃的,很多农人就只顾着忙活眼前的种田,压根儿没有想到长远发展上去。

毕竟在这个没有化肥、农药、机械农具的年代,很多事情都得靠人力来做,桩桩件件亲力亲为,从日出忙到日落。

不管是种植本身,还是浇水、施肥、除草、除虫,都是非常耗费人力的。

一天到晚累成狗,很多时候根本就顾不上思考。

李家人若不是有了个李云心这样的特殊因素,多半也跟其他普通的庄户人家一样,用老法子堆肥、用老法子捉虫、用老法子育苗……

没有人会想到变化与改进,因为试错风险太大,他们承担不起。

而一直沿用旧的办法,一天天挣扎在温饱线附近,他们的日子就会继续往下沉,而不是往上升。

即便老太太乔细妹手里有几个积蓄,但这些积蓄,既要应付儿孙们的婚事,还要给为难遭灾的日子保底,更何况,还得缴年年都在涨的赋税、佃租,抵扣的兵役、劳役……

算来算去,他们的面前,总是有一条肉眼看不见,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难以跨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