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我就是这个命,我认! 第一百四十三章 杀和尚为父雪耻

小雨对季华说“过一段时间,我会把公园的规划图,发到你的手机里。到时候,你设计一下需要绿化的部分,也要想好需要的树木与绿植花卉的数量。到那时,你过去指挥着把绿化这块做起来。做好后,会给你一万元的奖金。”

“好的,嘿嘿,公园的园林设计很有挑战性,我会用心去做的。”

吃过午饭后,小雨回房休息,想着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逐渐睡着了。

3

在傍晚时,向华回来了,也见到了郑辉三人。

向华笑眯眯地看着马良和吕长松说“哈哈,你们简直就是活脱脱两尊弥勒佛。等我带你们去山上看看,那位大神见到你们俩,一定会高兴地腾飞起来。”

马良红着脸,也不恼,笑着说道“吕叔叔,你就可着劲地损我们吧。你的见面礼我们收下了。一年后,就会让你对我们有不一样的认知。”

在吃饭时,小雨对他们三人说:明天你们三个要在六点起床,我和你们两个阿姨带你们去爬山。既然下定了决心减肥,就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减肥没什么好办法,只能管住嘴,迈开腿,坚持不懈才可以。你们三人在手机微信里,下载微信运动系统,它会计算出你们每天走了多少步,今后我就通过它对你们进行监督。

你们的两个阿姨,负责你们减肥的食物问题。小辉,既然他俩是你的铁哥们,那就得为哥们赴汤蹈火。你也负责监督他们,同时也要以身作则。看来你还真的占了他们两人光,他们减了肥,你却得到了健康的体魄。

小辉脸色比吃了苦瓜还难看。就是不敢说半个不字。只好哑巴吃黄连,可在心里了。

小雨斜视了一眼,也不在意他的感受,心想,你既然这么好心,那就与他们同甘共苦吧。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都得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你就是咎由自取,谁让你做事不考虑后果的?

一夜无话

当黎明的曙光赶走了黑暗,吐出万道霞光,给这静谧的景区,披上了一件和煦的外衣,也使景区迎来了新的一天。

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晨光穿过薄雾自天而降,使景区更加恬静,祥和。

春姑娘眯缝起眼睛,笑颜如花,把天空净化的透明而洁净,把树木点缀出嫩绿的新叶,她像一位魔法师,在人们不经意间,使桃树和杏树,开出了红,粉,的花朵,美丽而妖娆。

远处的山上薄雾轻柔,像她的衣衫。随着她春意的步伐,春风送暖,青青的小草也破土而出。天刚亮就能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好像是在呼喊着人们该起床了。

五点半时,小雨穿着一身红色运动服,叫上他们五个,就开始去爬山。

爬到半山腰时,两个胖子停下来,扶着老腰正大口,大口地喘气,脸上也留下了汗水,一脸的苦瓜相。

小雨也停下来等着他们,心想,看来决心是容易下,做起来就难上加难。她并不着急,万事开头难,坚持一个月后,不用监督就能自觉锻炼了。

很有耐心地说“你们一定要坚持,减肥的事,你两个阿姨最有发言权,我给你们的计划是一个月减三到四斤就可以。”

“是。”马良呼哧呼哧地喘着气,用那胖乎乎的大手,把额头上的汗水擦掉,回答的是很爽快,可是心里却在叫苦连天。

郑辉却没说话,从他那表情上看得出很是幸灾乐祸。要不是他们俩,自己此时还在暖和的被窝里睡大觉呢。

小雨看得出小辉是一百个不情愿。也没在意,反正只有听话才能留下,这里没有什么大少爷。

稍微歇息了一会,大家又开始爬山。

山间不时有早起的鸟儿找食吃,时不时地飞起飞落。草丛里还不时传出不同的响声,也许是野兔子或是小松鼠之类的。给这安静的山林带来了一丝的生机。

越上山上攀登,山风就越大,小雨看到他们士气低落,就笑着说“你们要不要听故事呀?”

长松额头上流着汗水,喘着粗气,有气无力地苦笑着说“想。”

小雨嘴角上翘,微微一笑,说:好,我给你们讲。

在很早以前,泰山还没有那些庙宇,皇上老儿要上山封禅,泰城的父母官就倒霉了。上面的领导一级一级地发布下命令,限期让泰城的县官,把泰山顶上的庙宇,以及上山的道路都修好。

修路还是没问题的,但是修庙就没那么简单了。光那些建筑材料,就快把那位父母官愁死了。尤其是木料,砖和瓦就是大难题。

你们也知道,很多庙宇内部会用很多木料,而且都是最好的材质。一般木料的质地越好就越结实,也就越重。县太爷好不容易弄到了木料,往山上运就成了大难题。用了很多人,可是每天只往山上运送很少的距离。眼看时间不多了,急得县太爷每天发疯似的,让老百姓上山去帮忙。因为到期做不好就是杀头的罪。

小雨站住,拿出一瓶水喝了一口,继续说:县太爷,看到老百姓也的确是尽力了,就是把他们都打死,也同样无济于事。在县太爷,和官兵,老百姓,黔驴技穷的地瘫倒在山坡上时。

突然从山下走来一位白发老头,他在大家面前悠闲地溜达了一圈后,来到县太爷面前,带着嘲讽的口气,笑着说“唉!蠢才啊,蠢才。拉不上去,不会往下拉吗?”

县太爷听到后更生气了,本来就急得要发疯,就呵斥道“哪来的刁民?往上拉还拉不上去,还要往下拉。简直就是戏弄本官。”

就大声的对衙役们喊道“来人!把这刁明给我拿下,打他一百棍。”

可是一转头,白发老人就不见了。

大家都很震惊。县太爷知道这个老人可能是个神仙。而后,他就想着老神仙的话“拉不上去,就往下拉。”不住地念叨着,最后站起来试着向下拉。折腾了许久终于明白,就这样很顺利地把材料都运上山去了。”

后来又为砖瓦犯愁,这么多砖瓦,什么时候才能让老百姓背上山去?如果到期做不好,自己就人头不保。

县官就让许多老百姓过来,让他们往山上运砖和瓦,几天下来,不但没运多少?还引起了老百姓的反抗。没办法,工期很紧,县官就用雷霆手段,让手下的人抽打百姓,附近的村民叫苦连天,地里的庄稼也都荒芜了。

就在附近村子,有一个十岁的放羊的娃,看着那些背砖瓦的老百姓,累死累活的先不说,还经常被官差打得皮开肉绽,早就看不下去了,就找到县太爷,对他说“如果我能,把你用的砖瓦都运上山去,你会奖励给我多少银两?”

这次县太爷很冷静,因为人在危难时,很小的希望,说不定就是救命的稻草呢?就看着这孩子说“纹银一千两。”

小孩一听也很震惊,就说“好,还必须把老百姓都放了。”

县太爷想,能运上去,还留着他们做什么?就很干脆地答应了。

小孩让县太爷写下字据,并签字画押后,就把自己家的羊群,和几个村子放羊的小伙伴们都招呼过来,每只羊身上绑上砖瓦,赶着羊群上山。就这样,很快就把材料运到山顶 ,山上的设施也按时盖起来了,皆大欢喜。

小雨讲完也快到山顶,等着他们三个反应过来,竟然没有感到累,就登上了山顶,简直太奇妙了。

“哈哈,我知道了,拉不上去往下拉,他们使用的是滑轮组。”小辉恍然大悟地笑着说。

马良给了他一个白痴的眼神,说“大哥,那时哪来的滑轮组啊?是利用定滑轮的原理,把绳子绕到树上,向下拉,因为上上拉,脚下使不上力。往下拉,就不一样了,脚下就能吃住力。不懂就少说话,很容易暴露出你的智商问题。”

郑辉听后想了想,也明白,滑轮组当时是不会发明出来的,可是马良的话也忒伤人了,狠狠地白了他一眼。

到山上,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三人好奇地到处看着,走上台阶,来到弥勒佛的身边,还很自恋的和大佛合影。

马良还很自豪地抚摸着弥勒佛的大肚子,又摸了摸了自己的肚子,笑呵呵地说“大肚能容,可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说完摸着大佛那庞大光滑的肚子笑着说“哈哈,这样的肚子,还真能容事呢。”

小辉不屑地看着他说“嗯,你就是个逗比。还容事呢?你那肚子能容的全是草包。”

小辉说完,马良就开始在山上一个跑一个追,山顶上就传来了,叫喊声和大笑声。给这安静的清晨带来了久违的欢声笑语。尤其是马良就像大猩猩似的,跑起来既笨拙又滑稽。

在下山时,小雨怕他们两个大胖子,再一不留神跌下上,就让李红和田慧在他们前面,自己就在他们身后,如果出现状况,就会随时出手。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这两位大胖子,上下山都不容易。走了三分之一,就已经累的筋疲力尽,每走一步都在大喘气。小雨也能体谅,他们轻易不活动,何况爬山了?、

今天的运动量不算小,尤其爬山更加费力气。

马良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艰难地说“大,大,大姨!再讲个故事吧?听着故事走着不觉得累。”

小雨和田惠,李红听后相视而笑。

李红调侃地说“怎么有点像宝宝睡觉时,要唱摇篮曲一样呢?”

听完这句话,他们自己也没皮没脸地裂开大嘴笑起来。

小辉给马良一个白眼,好像是在说‘别说认识我,丢不起那个人。’

小雨听后,想了想说:好,我就再给你们讲一个。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封建礼教很是严格。有这么一家人,父亲早逝,只剩下孤儿寡母两个人了。母亲也就是二十几岁,不但美若天仙,还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就靠着给人家,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地挣些钱凑合着度日。男孩长到十岁,生活就更加艰难了,因为小男孩的饭量大了,也想去上学,费用就不是少数。

年轻俊俏的寡母,为了给孩子挣到学费,白天晚上给人洗洗补补得就更加辛苦。

在他们家的西面有一条小河,河的西面有个寺庙。庙里有几个和尚。主持知道河的这边的孤儿寡母很可怜,就把庙里的僧衣,洗洗补补的活都交给这个母亲。很快就这样挣够了学费,男孩也能去读书了。

这个寡母那时也就是三十多岁,长得很漂亮还心灵手巧,每次都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缝补的针脚也非常细密,得到了寺庙的和尚们的赞誉,也会多给她一些钱。

就这样,一年复一年,五冬六夏,这位母亲都会在这条河里趟来趟去。一晃就是十几年,这个男孩长大了。

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所以成绩一直很好,庙里的主持也听说这个男孩非常有上进心,常拿一些香火钱给这娘俩,希望攒些钱后,让这个男孩去考取功名。一来二去的,这个寡母和主持有了夫妻之实,这个孩子心里也明白,但是什么也没说什么。再后来就传出风言风语,男孩也都知道,还是什么也没说。再后来这孩子还真得考上了状元。

一年后,男孩娶了一位大臣的女儿,风风光光地回家探亲。

回到家乡想把母亲接走,以后就给她养老送终。可是母亲不愿离开。男孩没办法,知道母亲离不开寺庙里的那位主持。男孩知道母亲春夏秋冬地趟河去庙,就命令当地的县官在河的上方修上了一座小桥而后离开。

很多年后,母亲去世了,男孩回到老家办完母亲的丧事。就派人去庙里杀了那个主持。临走时,在小桥上写到“修小桥为母尽孝,杀和尚为父雪耻。”

故事讲完了,他们一行人也来到了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