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是累了些。可我总归是闲不下来的。”
比起那些在深宅后院刺绣插花的贵女,她倒是更喜欢这般冗忙的日子。
累归累,也不图其他,全图个心里欢喜。
是夜,大雨如期而至,一场堪比一场凉。
陈沅知去进奏院时披上了新制的墨色斗篷。满岁宴虽过,邺都使臣犹在, 进奏院的朝报文书已然堆了满案。
打发时间最好的法子便是说些闲话。
“你们可有听闻邺都使臣的请求?”进奏院的王大人开口问道:“我表哥昨日去赴宴,似是听闻了和亲一事。”
“要我说,和谈这一法子它就行不通。”
哪儿有闲话,哪儿就有林申的搭腔。他虽是一介文人,不懂甚么刀枪实战,可读了这么些年书,纵横古今,他也知晓放任邺都的后患。
眼前是安稳了。
可日后呢?
邺都天高地远,又是军政腹地,易守难攻,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便是今日俯首称臣,指不定日后会是怎样。
左右是个隐患,倒不如趁早剜去这个毒瘤。
林申愈说愈激昂,再往下说,更是没了分寸。进奏院的管事轻咳了一声,示意他休要胡乱议论政事。
进奏官们互瞅了一眼,心知肚明地将话咽了下去。
忽而,话锋一转,那位王大人又抛出了新的话题。
“你们可有听闻国公府嫡小姐所写的那手字。”
陈沅知一听,笔下一顿,怎么听闲话还能听到自己身上?
“我表嫂说了,那日陈姑娘写得《自叙帖》,惊艳了好些人呢。眼下定是在各处传阅开了。”
陈沅知埋着脑袋,只恨自己没能找个地洞钻进去。方才听王大人说《自叙帖》许是传阅开了,她更是头疼地捏了捏眉心。
就凭这手丝毫未有长进的字,应是能将肖书渝气得不轻。
直至转抄完朝报,陈沅知上了马车直奔李府。
门房一瞧是那日前来拜访的小进奏官,他就记起离寻的嘱托。
离寻同他说,他家大人与这位进奏官交情匪浅,若是日后进奏官陈大人再登门拜访,他非但不能拦着,还得客客气气地将人请进去。
“陈大人,外头风大,快些进来。”门房惯会瞧脸色行事,既是离寻嘱托的,他自是不能轻慢了人家。
陈沅知原以为门房得如上回一样进府通报,不曾想他一听自己的名字,立马转了脾性,小步快走,直直迎到马车前。
入了府,一些侍婢一瞧是小陈大人,无不费尽心思地前去讨好。
毕竟小陈大人在朝为官,性子温和,又生得好看。左右李缜性情孤僻,无人敢去招惹。若能得陈大人青睐,也算是件不错的事。
“陈大人是否渴了?亦或是饿了?我家大人还未回府,可能还需陈大人稍等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