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香囊才投放出去,便为人抢购一空。香囊精致,花样独特自不必说,人听闻这里面的香料竟是贤妃娘娘亲手调配的,独此一家,就是有钱也没处买去,便越发的趋之若鹜。
贤妃受皇上独宠,是大周后宫的第一宠妃,有这样一个头衔在,这香囊的身价便已翻了几番,更何况这调香果然清甜幽沉,尤其适合盛夏酷暑,不似坊间常用的合香那般腻人,顿时备受追捧。一时里,能佩戴上这填塞了风月满怀合香的香囊,成了京中那些附庸风雅的富贵公子们的身份象征。
苏若华看这香囊果然好卖,便将前来做事的宫人分成两拨,宫女们照旧打络子、缝制香囊荷包,太监们则习学炮制香料的手艺,制作合香,填塞香囊。
她更放了话,若谁想出新鲜的花样、调制出的更好的合香,工钱一律翻倍。
此举可比赏钱来的更好,毕竟赏钱只是一时,工钱翻倍可是长长久久的。
当下,这些宫女太监们各个摩拳擦掌,他们在旁处办差不过是照章办事,来翊坤宫却是打起了全幅精神。
如今,这买卖已经干了起来,每次获利刨除置办绸缎丝线的本钱,还余下许多。而调制香料,所用原料亦十分廉价,蔗渣果核不过是废物,至于旁的香料,太医院就有,本质不贵,也用不了多少。
这种香囊甚是抢手,因每次所售数量有限,京中甚而已炒到了一枚香囊五十两银子的地步。
有了这笔进项,所获利润越发丰厚。
苏若华并未独享,除却给宫人们加了工钱外,她只留了少部分用作翊坤宫的用度开销,余下的便派人出宫采买了物事,送至宫中各处。
如此一来,宫中更是人人对她感恩戴德,国库空虚,皇帝责令后宫借鉴度日,贵妃一昧克扣,令众人心生不满,两相对比下来,便更见苏若华手腕柔韧,调度有方。
人人皆称贤妃娘娘当真不负贤这个封号,赞她精明能干,且仁德宽厚,不知比那个赵贵妃强多少倍。
赵贵妃听见这些传言,心中颇有几分不忿,可她是个无甚长计之人,除却恼火发怒,一无对策。要寻苏若华的麻烦,然而人家如今已是贤妃,两人平起平坐,她也奈何不得她。何况,赵太后早已叮嘱过她,苏若华这一胎万分要紧,决不许她胡乱生事。想要找赵太后商议,但赵太后正为那赵钱两家争斗事烦心,更无心思管辖这后宫的鸡毛蒜皮事。她也只好闷在承乾宫中窝火,无可奈何。
忙里已过,匆匆已是七月,天气越发炎热。
苏若华已怀了将近五个月的身孕,肚子逐渐隆起,衣裳也放宽了些许,孕中人本就畏热,何况遇上这样的酷暑。
内侍省倒是不敢克扣翊坤宫的冰块,然而李院判却说贤妃气血有亏,如此胃热不过是虚热,反倒要着重补养气血,不能贪凉,免得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