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速射舰炮(首尾四座三联装炮塔,前舰桥两侧各一座双联装炮塔),鱼雷:2具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20条)。
主装甲带:90+30毫米,甲板:35+25毫米,炮塔:50毫米,司令塔:90毫米。
改进之后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防护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基本上能够防御敌驱逐舰的主炮,而其配备的130毫米速射炮能够在几乎全程作战范围内对敌驱逐舰构成致命的威胁。因此,改进后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简直就是驱逐舰的杀手!
也正是如此,改进后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主力舰提供直接炮火掩护,在舰队中扮演“反驱逐舰”战舰的角色。
因为其低廉的价格,准确的定位,出色的性能,松花江级轻巡洋舰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很多时候,甚至被当作“条约巡洋舰”使用。
也正是如此,松花江级轻巡洋舰成为了大战中与扬子江级轻巡洋舰一样的知名战舰,其活跃程度并不在扬子江级轻巡洋舰之下!
战时需要——山东级驱逐舰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为:“蓬莱”号,“福山”号,“栖霞”号,“文登”号,“乳山”号,“牟平”号,“莱阳”号,“莱州”号,“平度”号,“胶州”号,“城阳”号,“黄岛”号,“寒亭”号,“安丘”号,“诸城”号,“五莲”号,“胶南”号,“抚远”号,“荣成”号,“莱西”号,“崂山”号,“昌邑”号,“寿光”号,“昌乐”号。
……
江浙级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其较大的排水量,可这也同时限制了江浙级的建造数量。说简单点,就是其高昂的价格,使其难以像其他驱逐舰那样大批量的建造,更难以承受战争的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着越来越多在战前建造的驱逐舰战沉,帝国海军对驱逐舰的数量要求占到了主要位置。也就是说,帝国海军需要更多的驱逐舰,而不是更好的,更贵的驱逐舰。
在此情况下,武汉造船厂根据海军的需要,设计出了一种排水量仅一千吨的驱逐舰。
因为战时环境的制约,帝国海军没有做太多的考虑,就向几家主要的造船厂订购了第一批二十四艘该级驱逐舰。
这就是“山东”级驱逐舰。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1080吨,满载排水量:1230吨;总长:92米,型宽:85米,吃水:22米;定员:20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