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放当了守城将军之后,给军营买了一千亩的地,地里的出产是给军营的士兵们吃的,那是军营的地,不是他自己的地。”秦爷爷强调,免得大家以为这是孙子自己的地,“阿放说了,地虽然是军营的,但是地里的管事是他找的人,每个月有五百文的月例,管事也不用干活,地里的活由士兵们干,但是管事要告诉士兵们怎么干活,说白了,就是要找个种地一把手,这呢,也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事情,阿放特意强调的。
田地里的管事,要找的是老手,所以他就想到了自己人。阿放的意思是,他如今在云襄县,一年半载的也不会变动了,所以希望我们去云襄县,他给大家都分配了一个军营田地庄园让我们管理,庄子里除了田地之外,还有院子供大家住的。就是接了这个活儿,得住在庄园里管着庄子,然后每个月五百文的月例,吃的都是庄园的。简单来说,就是包吃包住的活儿,一个月五百文月例。他问你们大家,要不要去?
当然了,汉子管庄子,包吃包住一个月五百文。婆娘管着庄子的伙房,因为庄子里有士兵在驻扎,几百的士兵,每天的伙食要有人负责。所以婆娘跟着去了庄子,每个月包吃包住,也是五百文。”上百人的伙食做起来可不轻松,银子自然不是那么好挣的。
秦爷爷没等他们回答,接着道:“如果你们不去的,阿放也对你们做了安排,留在家里的,他这个当侄子的,会赠送十亩上等地给到你们,权当他这个侄子的一片孝心。”
十亩上等地,一百两银子。
拖家带口去云襄县,一年能挣的银子是十二两,九年就能挣到了一百两。当然了,去云襄县毕竟是离乡背井。
不过这话也很清楚,如果留在家里的,秦放给了十亩上等地,算是成全了侄子对叔叔的照顾,往后也别以其他的名义向他要钱。
秦爷爷:“你们是怎么想的?”
秦母瘪瘪嘴,没说,给十亩上等地,一百两,那是儿子自己出钱。去军营管田地,那是军营里出现。秦母自然不舍得儿子给出一百两,可她也知道,儿子既然这样说了,手头的钱肯定是有的。长子两口子是聪明人,既然这样安排了,自然有他们的道理。所以秦母就是心里有些介意,也不会开口,她知道眼光要放的远一点,她大道理不懂,可是也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秦三叔首先表示:“我们一房去云襄县。”秦三叔现在是个明白人了,他没有儿子,就算以后给女儿招个上门女婿,那大侄子也是女儿的靠山,女儿没有兄弟姐妹,能给她撑腰的就是堂兄弟。如此一来,有机会跟大侄子一家走进关系,他为什么不?
如果去了那边,大侄子那边有好的年轻人,给女儿介绍个对象,那就更好了。所以,秦三叔几乎是不用犹豫的。
秦三婶是听丈夫的话的,而且,秦三叔能想到的,她也能想到,跟着大房去云襄县,那边还有当将军的侄子会照顾,怎么都比在这里好。在这里,虽然他们秦家人口多,别人不敢欺上门,但是背地里说她闲话的可不少,说什么她生不出儿子,秦家三房绝户之类的。每次她听到了,只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也不敢把这些话告诉她男人,就怕连着她男人也伤心。她生不出儿子,男人没有不要她就够好了,如果再让男人听到这些话,她简直不敢想象。
秦家三房不带犹豫的,秦家二房却犹豫了。
别看秦二婶平时很喜欢占便宜,但是让她离乡背井的去远方,她也不是很愿意。在这里,她有儿子有女儿,没有人会说她闲话,可是去了远方,人生地不熟的。
秦爷爷看向秦二叔:“老二,你怎么说。”
秦二叔想了想问:“老三去了,大哥去吗?”
秦父看向秦母。
秦母道:“阿爹阿母去的话,我们自然是去的,阿放两口子在那边也没个帮衬的人,如果我们不去了,我们也不放心。但是阿爹阿母如果不去,我们就不去了。阿放不在,我们当长子长媳的可不能不在,不然阿放知道了,也会怪我们没照顾好他爷爷奶奶。”
秦母这话说的很有深意。首先表明了他们想去,这话也是说给秦爷爷秦奶奶听的。其次又说了秦放不放心爷爷奶奶,秦爷爷秦奶奶最是心疼秦放的,听到长孙不放心他们,他们自然也不舍得长孙。哪怕一开始他们不想去,现在听了这话,他们心里也会担心。
不过,秦爷爷秦奶奶这会儿是打算去的。所以秦奶奶道:“我们去,也不是要一直住在那里,先去那里看看情况,如果想家了,就回来。”她也想念她的大孙子啊,大孙子有出息了,她总是要去看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