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先生,按照我们的设想,无线电波信号的发出和收回将直观展示在这台‘电视’上,以圆屏中点为心,逐行360度扫描,像岛礁之类的固定的信号是不会移动的,其将会直接显示于屏上……”
一直站在陈简志身边的技术专家向特斯拉介绍海军部提出的设想,他并不知道这一设想并非出自海军部,而是出自司马和沈鸿烈的一次谈话,在谈话中司马无意间听沈鸿烈提到“电动镜”后,向沈鸿烈建议可以在电动镜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搜索海空目标的无线电探测设备,随后沈鸿烈便指令海军技术部门对此进行研究。
“天才!发明这台……嗯,‘电视’的一定是一位天才!最迟两个月后,我想我就可以按照你们的要求制造出新的无线电探测器!”特斯拉呆呆地看着接通电源后满是雪花斑点的“电视”喃喃自语。
“我想……电视应该可以显示出其它物体吧!”特斯拉脑中冒出一个念头,尽管这并不是自己的发明,但是特斯拉却不介意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
第262章 像鸟儿一样腾飞
共和56年9月6日,已经78岁的伊戈尔西科斯基这样回答一个记者的问题。
“对于我而言,中国早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居住工作,我来中国希望在这里寻找到自由创造性工作的机会……我找到了创新的自由。到今天,我仍然认为这种精神继续存在。今天,这种通过建立企业来表现的创新精神,依然存在。在这里我找到了我期望的,一个有活力,前进的国家。”
共和十年,中国航空制造业面临严峻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对俄战争期间生产过剩的发动机和教练机。主要是10马力的“鹰式”教练机和450马力星9航空发动机,还有大量的fa-1式战斗机。空军过剩的教练机以近似白送的低价向民间卖出,一架还能飞的鹰式教练机只要330元。
随着战争结束,航空企业的合同和拨款被取消,数十家依靠大企业分包的中小型航空企业大都已停产或转产其它商品,剩下的勉强维持生产。当然这并不包括中华航空企业和于氏航空,这两家航空公司依靠新型飞机,已经成功取得来自空军和民间的订单。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大鸟”运输机订单勉强维持的西科斯基同样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尤其是空军在数月前,因军费有限,停止了对“大鸟”运输机的采购。失去外界订单的西科公司和此时大多数航空企业一般,只能靠申请航空业补助以及中华航空企业外包的部件订单勉强维持。
而此时公司制造s-3-c飞机的工作开始了,3代表西科斯基发明的第3类飞机,c则代表中国。从一开始,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以及如何为飞机建造筹集更多的资金。公司中无论是经理谢德络斯基或是设计师西科斯基和每一个工人都竭尽全力。
公司采购员鲍勃拉本斯在空军剩余物资销售站寻找可用于飞机的部件以尽可能节省经费,而工人们忙着造飞机。只要有潜在投资人来公司参观检查工作,平时的飞机制造工人又变成推销员,竭力推销各种为满足民间需求而设计的飞机。
在这种情况下,s-3-c飞机的设计被一改再改,以迁就不断变化的制造设备和廉价的材料,机身的主体结构是用炸毁的飞机上拆下来机梁做成的,甚至连飞机上的螺丝扣,都是公司采购员低价买来的剩余物资。空军剩余物资供应站对西科斯基公司而言仍旧是配件供给的一个主要来源,s-3-c逐渐成形,用做机身和机翼蒙皮的杜拉铭都是一批一批买来的空军剩余物资。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共和十年的整个夏天,s-3-c的制造一直在进行,这架被公司上下寄予厚望的飞机机身和机翼的骨架逐渐成形。到10月16日s-3-c准备试飞了。在所有人看来这是一架很吸引人眼球的运输机:飞机线条笔直流畅,看上去整洁坚固;驾驶员坐舱位于机头;乘务舱从位于驾驶舱和机翼中间的位置一直延伸到机身后部,乘务舱两侧分布着水平排列的大窗。但当公司上下都在庆祝这架运输机即将试飞的时候,站在跑道边的西科斯基却愁容满面。见老朋友面带愁色,谢德洛斯基便走了过去。
“你知道虽然s-3-c看上去很漂亮,但这架飞机却存在隐患。老式的星九发动机,在最佳状态时,也难以给这么大一架飞机提供足够动力,这架飞机上有太多的将就货二手部件……”作为设计师,西科斯基比所有人都清楚他的不足,为了降低成本,s-3-c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老朋友,不要忘记他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满足目前的航空运输。于氏航空生产的yc-1型运输机虽然先进,但是操作过于复杂,价格居高不下,所以直到现在只接到一百三十多架订单。我们的s-3-c操纵并不比鹰式教练机复杂,同样可以搭载12名乘客,但是造价却不及其四分之一。速度或许慢了很多,但是相信国内航空公司应该不会拒绝这一选择。”作为一个商人的谢德洛斯基相信s-3-c只要试飞成功,取得适航证,一定会赢得大量订单,甚至产量可能会超过yc-1型运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