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页

陈燕鸿解释道:“爹,国家今年开始进行第二个四年工业建设计划,要在西南建设大型工厂,需要很多人,我……我在德国学的是工科,正好派上用场,所以……”

“别说了,我知道……吃饭吧!”陈力明白基金会供儿子读书回报是必然,世上哪有白吃的饭。

接下来两父子谁也没说什么,只是静静的吃饭,陈燕鸿几次想开口,话到嘴边又咽下,去西南,到底是西南那个省,谁知道,通知书上只有一个报道地点和时间。暮色中,两父子静静坐着,短暂的重聚意味着不久之后的离别。

第3章 亚洲主义

8月31日,又是一个开学日,西北大学大门外到处都是手提肩扛包裹,欢天喜地的大学新生,每年超过12万名新生进入这所中国甚至亚洲第一流的大学,进入“精英学府”,意味着为未来人生之路取得一块响亮的敲门砖。

客车停靠在一扇极为普通的铁栅大门附近,门两边是红色的砖墙,车上穿着民族特色服装的异国留学生好奇而诧异地看着质朴的西北大学。

“各位,西北大学到了!”外语系派出接待留学生的学生指着大门讲解,“从这里进去,就能看到孔夫子的雕像和校园,这里是西北大学正门!”

车内一个僧侣打扮的年轻人好奇的打量简单庄扑的大门。西大校门密集,每隔百米就有一个校门,但校门简洁朴素,绝对称不上巍峨壮观,都是三米左右的大门。这扇有拱顶宽5米高不过4米的大门就是西大正门,校门与周围建筑融为一体,没有太多特色,从审美角度来看,毫无新意。校门只有一个目的,为师生和参观游客提供便利。因为太普通,西大校门没有拍照纪念的价值。

西大以平常的、坦然的、积极的、欢迎的姿态,接纳每一个求学的学生,探讨学术的教师,猎奇或朝圣的游客,偶尔经过的路人,而不会像暴发户,修建起高大的门楣,昭示世人“看哪!我们现在阔绰了,不信,就看一看校门”。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学的荣誉不在校舍和人数,而在于良好的学风和辉煌的成果”。西北大学不会耗费巨资用于面子工程,但这并不妨碍西大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大学。

一大清早僧侣打扮的吴努山打量着这座陌生的大学,自己将在这里度过留学生涯。校园楼房大都是红砖砌成,被称为“西北红”,显得敦厚、庄重。

校园里来往的学生很多,大都向他投来好奇而善意的眼光,僧侣打扮的吴努山非常另类。因为吴努山尚未结束寺内修行,才会一身僧侣打扮。这身打扮让吴努山来到校园第一天,就引起人们的兴趣。

刚进入大学不过两天,学生都知道学校里来了一个从缅甸来的和尚留学生,不过吴努山并不是和尚,只是一个沙弥。在缅甸佛教徒中,凡是男子都须出家做沙弥,出家的意义不在于终身受戒,而在于取得宗教仪式认可的做人资格。哪怕被准许在寺庙中当一天小沙弥,就被认为完成人生中必须的修行。因为出身虔诚的佛教家庭,已经做了一年的沙弥的吴努山要到一年后才会结束修行。

经过操场,吴努山被操场上训练的“军人”吸引,在操场边站着很多新生,兴趣盎然地看着训练。尽管只来了两天,吴努山就意识到西北大学与传统大学有很大区别,像军训,简陋的校舍、严酷的纪律。

“到中国去留学,不会因为你是黄种人而受到歧视,学习中国的崛起,缅甸总有一天会获得独立。”父亲让尚未结束修行的吴努山来到中国,来到中国最出色大学。缅甸成功商人的儿子,来西北大学就读,代价非常简单,一份成绩单和10万元捐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