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内外皆井井有条,可见马虎不马虎,在管理这块上抓得确实很严。
赵昊称赞了马虎几句,干得着实不错,可以记上一功。把个小虎哥乐得合不拢嘴。
他确实干得不赖,短短一年多时间,将只能生产四百料沙船的沙船帮船场,改造为可以生产千料大福船的江南造船厂。还得把原先船场的,和金陵雇来的两帮工匠捏合起来,让他们服从规章管理,这其中付出的艰辛自然可想而知。
然后众人戴好口罩,进入木作车间。里头锯末横飞,木匠们带着小工,在对木材进行加工。
这年代,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船型设计多由造船师傅凭借自身经验,及代代口耳相传的营造法式现场放样。没有精确的数据与图纸,但造出来船却基本上一模一样,其诀窍就在于使用了模具来规范生产。
比如江南厂目前以制造千料海船为主。会先由经验的造船师傅们,用松木等轻质板材,打造一艘样船出来然后再拆掉,给每个部件编上号,作为正式生产的模具使用。
车间主任将木匠分为若干组,每个组只需要负责一部分模具的复制和生产即可,这极大的简化了木匠们的工作,并让生产变得熟练而高效。
而且有模具就有准确的规格,就很容易检查加工的木料是否合格,加以严格的量化管理,可以将废品率控制在百分之一以下。而同时代欧洲造船厂的废品率则超过十分之一!
第八十一章 逆向工程
当然,这种模块化生产只适合大规模的量产船只,目前大明也只有龙江厂、清江厂、苏州厂几个官营船厂在用。
闽粤一带的民间造船厂,依然每条船都靠大师傅现场放样,所以南边造出来的船每条都不重样,大部分都歪瓜裂枣。
……
然后赵公子又来到蓬作车间,参观帆匠们竹子篾片编织风帆的过程。只见他们每编成一块蓬帆,就要夹进一根带篷缰的篷挡竹做骨干,这样既可以逐块折叠,又可以让风帆紧贴着桅杆升起。
论性能,这种竹篾蓬帆当然不如帆布船帆了,但在运输船和商船上使用,这种实惠又耐操的蓬帆就足够了。
而后在蛎壳作车间内,他看到小工们将收来的蛎壳碾碎,然后送进窑中烧成石灰。蛎壳灰的碳酸钙含量在九成以上,高温烧结成的石灰最适合调和桐油,产生极好的防水性。
再混以麻丝制成油灰捻料,用以填塞船体板缝,以及铁钉的钉眼。每年只用刷一次油,就不用担心船体漏水了,还能防止铁钉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