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时期,仁宗诏令在太常寺公开讲学招收医学生,标志着医学的开始。范仲淹在变法中提出“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对宋朝的文人学医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哪怕后来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依然启迪了不少有识之士选择弃政从医。】

范仲淹:“……”

他刚刚上书《奏乞在京并诸道医学教授生徒》,向朝廷禀告汴京开封的医学状况令人担忧,提议让国子监从尚药局里挑选名医孙用和、赵从古等知名医者,于武成庙讲说《素问》《难经》等文字,召集京城医生学徒去听课,跟着学习,学满三年后再考试,成绩优异者入翰林院。

现在政策还没实施,天幕就告诉他:有用,但是失败了。

不仅失败,他还被贬官了。

人死政消,在大宋他虽然只是贬官,但是既然新政失败,想必这项制度也会跟着消失。

但是再一想依然对世人有影响,范仲淹还是继续提笔往下写。

既然有影响,那就不失败,他的新政,依然是成功的!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提出“三舍升试法”,因材施教将医学纳入到科举的范畴。】

【“三舍升试法”就是通过实施严格的考试评价方案,建立分级教学、分级管理、逐级升学的管理制度——已经接近现代的年级教学年级升学制度。】

天幕先放出北宋的“三舍”:

学校每年春日先进行招生考试,录取规模为300人,低年级就是外舍,为200人;中年级是内舍,规模是60人;高年级就是上舍,规模是40人。

学生依据学习成绩,先“外舍”再“内舍”,然后进入“上舍”。

考试还仿造大学之法,每月一次私试,每年一次公试。成绩分为优、平、否三等,优良者补升内舍,间年舍试一次,成绩为优平二等者补升上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