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顷,果然听见刘远道:“这回国策之争,你都听说了罢?”
刘桢点点头:“道听途说了一些,个中缘由尚不太清楚。”
刘远将熊康的事情简单说了一下,末了便叹息一声,又语带嘲讽:“打江山时,大家齐心协力,如今享了富贵,各人心思倒是多了起来,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啊!”
刘桢倒没觉得事情有这么严重,熊康身为儒门弟子,逮到机会想要为儒家正声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她其实是旁观者清,无关痛痒,刘远是皇帝,以皇帝的眼光去看人看事,当然也就多了三分严苛。
刘远生在秦始皇的时代,知道秦始皇作为一个帝王,是如何说一不二,令天下噤声的,此等威风,令小民也深感敬畏,如今换了他当皇帝,却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就像这一次争鸣殿辩学,竟然还出现不少指责他的声音,而且碍于自己之前的诺言,他还不好惩治这些人,尤其是上至丞相,下至百官,也没有人站出来为他说句话,这种感觉别提有多难受了。
刘桢就劝道:“阿父,诸子百家自东周起便已广为人知,门生弟子更是遍布天下,发展到如今,莫说熊康,就是朝中大臣,十有八九也都是各家弟子,只要他们所作所为于国无损,稍有点小心思,无伤大雅,阿父何须介怀?”
这就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若不是现在说这番话的不是自己闺女,刘远此时恐怕就要摆脸色了。
饶是如此,他的声调也已经表现出不悦了:“说得倒轻巧,国策之争事关国本,若是任其这般吵吵嚷嚷,如何还能专心国事?”
刘桢见老爹不快,也不惶恐,笑眯眯道:“阿父,其实此事也不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