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哥和大格格一小篇《三字经》背完,一字不差。
钟老翰林听着小娃娃的朗朗背书声,内心欢喜,“四阿哥和大格格背诵的非常好,下面我们来讲解这段话的意思。
“稻梁菽、麦黍稷六谷,是人种植的植物,作为主食;马牛羊、鸡犬豕六畜,是人饲养的动物,作为畜力、祭祀、食用的肉食。先说稻梁菽、麦黍稷六谷来源。”
四阿哥和大格格做小大人状,认真听讲;钟老翰林忍住笑,合上书本,把“六谷”和“六畜”的十二张小图片分发下去。
踱着步,手比划,对照图片,娓娓道来。
“人类从刀耕火种开始,一点一点地进步。在神农氏时期,也就是炎帝时期,我们的先人不光发明和改进农耕用具,还亲自尝试,辨别那些植物的种子可以吃的,适合播种……。
‘神农尝百草’后,人们确认,梁、菽、麦、黍、稷,年年可以种植,年年可以收获,俗称五谷杂粮。
在唐朝时期,先人们从南方古占城国引进水稻,此后稻子成为人们的主食,并与神农时代发现的五谷一起,称为‘六谷’……。”
四阿哥和大格格瞧着桌子上的小图片,听明白五谷、六谷到现在的八谷、九谷,其中的发展历程,知道到现在人们才终于有了吃饱肚子的可能。
心里琢磨一会儿,四阿哥眨巴一下眼睛先提出问题,“老师,我们大清的农耕用具也有发明吗?”
“当然有。”钟老翰林眼里露出一丝笑儿。
老先生已经适应皇上提出的教学方法,对这节课内容上的相关问题都早有准备,拿出自己简单画出来的小画儿递给四阿哥和大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