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变

张远想与郑小龙探讨的作品,当然就是那部已经被他买下版权的《后宫·甄嬛传》。

后世的《如懿传》已经证明了,拍古装电视剧这事,真不是谁上谁都行的。

有时候也不光是导演能力的问题。

《如懿传》的导演汪俊其实是位非常有经验,能力也不错的导演。

但问题是他的背景不够强,所以压不住周逊这位女主角。

迅哥说实话,表演天赋是有的。

但智力和文化水平是真不咋地。

剧组她说了算,那还能有好吗?

郑小龙就不一样了。

这位就算撇开个人能力,光背景就可以压倒市面上的任何演员。

《渴望》,华夏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剧,播出时万人空巷,他是当时的制片人之一。

《编辑部的故事》,华夏情景喜剧的巅峰之一,他是总策划。

《北京人在纽约》,他是总导演和总制片,带着冯晓刚出道。

所以在帝圈,从冯晓刚,到赵宝刚这批人,见到他都得喊一声大哥。

这帮人当年都是跟着他混的。

所以任何片子有他在,绝对压得住台。

而其个人能力则更强。

张远认为《甄嬛传》这部片子只有郑小龙夫妇才能完成,换谁来都差着点。

注意,是郑小龙夫妇,而不是郑小龙。

她老婆王小平也是大功臣。

这片子能成为后宫剧巅峰之作,后无来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片中人物都是“人”。

人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性格和欲望。

而大部分后世后宫剧中,除男女主角外,其余人都是工具。

要把每个人都写活,每个人都拍活,还得合情合理,符合行为逻辑,这可是个大工程,非常吃功力的。

郑小龙能参与到那么多华夏里程碑式的电视剧作品中,是因为他具有帝圈最重要的两个要素。

当过兵,还是北影厂出身。

但在去北影厂前,他和他老婆王小平,可都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

北大中文系那是开玩笑的吗。

含金量碾压那些从中戏,北影出身的导演和编剧。

没这学历和水平,真就搞不出来这么好的作品。

高考200分的和600分的,那智力就不在一条水平线上,肯定不能比。

所以张远即使拿下了改编版权,却依旧没有换其他导演操刀的打算。

还是找到了这位头上。

和他不算生人,上回庆功宴时,他就和一起拍《金婚》的张国利蒋雯利来过。

所以平日见他还算客气。

张远一提起有,想要合作,这位先一愣。

今天可没少喝。

他和韩三品,张国利这老哥几个凑一块,那酒杯就没停过。

所以这会儿有点半胡涂不糊涂的。

“?”

“什么?”

“一本网络。”张远和气的说到。

“嗨……”郑小龙皱眉仰头:“我当什么获奖作品呢。”

“网络都是给……”

郑导刚要说出些不合适的话来。

要说张国利是真向着他,到底有相声行的情谊在。

立马开口。

“哎,晓龙,网络现在年轻人爱看。”

“我们这帮老家伙不懂,还得向年轻人学习呢。”

他老婆王小平见其有醉意,说话大大咧咧,也用手轻推了推他。

“小龙,先听人家说完。”

“多谢王老师。”张远向王小平点头微笑。

“这是一部描写清代后宫的作品。”

“我想让您先瞧瞧,如果觉得好,那我们细聊。”

“要是觉得不好,那我们还可以另说。”

“清宫剧,就是古装剧。”郑小龙涨红着脸颊:“我没拍过古装片。”

“尤其辫子戏我特别不喜欢,那帮满清余孽……哎呦!”

王小平赶紧往嘴上没把门的老公腰间掐了把,疼的他直眯眼吆喝。

“王老师,我让后厨准备些点心和醒酒汤。”

“好好好,麻烦你了。”王小平都捏了把汗。

我俩是正宗汉族,可今天在场的不少都是八旗后裔,还有些人则是专拍清宫剧。

你这一句话得得罪多少人。

都说酒后吐真言,张远也只得尴尬的陪笑。

不过他知道,这夫妻俩的儿子叫郑汗青,明显是取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千古名诗。

但从诗词就能看出夫妻俩的成分了。

对比之下,李永和哈纹的女儿叫法图麦,这是一个典型的伊斯兰名字。

你们夫妻俩也没取味这么正的名字,而且俩人往上的父母和祖父母辈也都是汉化的名字,咋到小孩这一辈还返祖了呢?

“你下手这么重,准紫了。”郑小龙还抱怨呢。

“什么醒酒汤,我又没醉,醒什么酒。”

这就是典型的醉话。

“小张啊,不的先不提,主要我也没空。”

“之后好几部戏在排队呢,没有档期。”

这话人家倒不是吹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