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过三巡,气氛越发热烈。右丞相俞法晨起身说道:“高大人、李大人此次治理高棉,不仅为国家立下大功,也为我等臣子树立了榜样。日后,若再有外放治理之地,我等定当效仿二位,鞠躬尽瘁。”
众臣纷纷响应,一时间,大殿内充满了激昂的话语。
宴席结束后,我将高敬之与李达文单独召进御书房。我神色凝重地说道:“如今高棉虽已稳定,但周边局势仍不明朗。朕希望你们能将在高棉的治理经验总结成册,以供日后参考。吴其平现在也接过了你们手中的治理高棉的职权,你们认为其平可胜任吗?”
高敬之和李达文相互对视了一眼后,高敬之躬身回道“新增国土的归化经验,臣等已经整理出了初稿,再修正一番便可交于陛下预览。其平原本在南宋就是一路的转运使,又在我大理担任过郡守。治理高棉应该没有问题。”
看到我紧皱的眉头稍稍的缓和了一些,李达文连忙接话说道“这是臣与高大人联名的奏疏,请陛下一观。”
我接过奏折,原本以为是需要褒奖的各级官员名录,看过之后才发现是高敬之和李达文两人提议:改土归流。
我的表情慢慢严肃起来,改土归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最好的方式,但是就在我大理国的本土都不见得能顺利的实施,贸然在高棉实施,我担心会有很强的反弹。
沉思了片刻的我说道“两位爱卿今日也都累了,先休息两日。等三日后大朝再提出来,看看朝臣们的意见再说。”
两人领命退下,我拿着两人的奏折看了一遍又一遍。
这一日,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热烈。一场关乎国家治理格局的争论正在激烈上演。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棂,洒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却未能驱散众人心中的疑虑与分歧。
高敬之与李达文并肩站出,神色坚定,手中捧着联名奏折,声音洪亮地向我阐述着改土归流的主张。
“陛下,”高敬之率先开口,“如今诸多边疆之地,部族势力尾大不掉,他们拥兵自重,自行其是,税收不上缴,政令难通行。实行改土归流,派遣朝廷官员前去治理,方能将这些地方真正纳入朝廷掌控,增强国家实力。”他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忧虑与期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达文接着补充:“部族世袭罔替,内部管理混乱,对百姓肆意盘剥,百姓苦不堪言。改土归流后,朝廷以律法为准绳,推行统一的治理,能为百姓谋福祉,促进边疆地区的繁荣稳定。”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右丞相俞法晨皱着眉头,捋着胡须,率先站出来反对:“二位所言虽有道理,但改土归流谈何容易?各部族在当地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贸然触动他们的利益,必然引发叛乱,边疆恐生大乱。我大理国历经多年安稳,百姓刚享太平,实不宜再挑起事端。”他忧心忡忡,目光扫视着朝堂众人,试图寻求更多支持。
年迈的太师杨易文也颤颤巍巍地附和:“右丞相所言极是。当地部族关系错综复杂,我们的官员前去,人生地不熟,如何治理?搞不好还会被部族首领架空,沦为傀儡。”
然而,支持改土归流的一派也不甘示弱。兵部尚书林墨横跨一步走出队列:“难道就因为怕这怕那,就任由部族首领们胡作非为?边疆不稳,国家何来真正的太平?我们有强大的军队,若那个部族敢叛乱,定能将其镇压。改土归流,势在必行,这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他慷慨激昂,紧握的拳头显示出他的决心。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争论声此起彼伏。有人担忧改革带来的动荡,有人则看到了改革背后的巨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