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安禄山起兵叛乱,李隆基带着大伙一路逃亡,这日子可就没消停过。到了马嵬坡,虽说暂时喘了口气,可长期的逃亡生活,就像一把无情的锉刀,把士兵们的耐心和信心都给磨没了,心里头的怨气那是越来越大。
你瞧瞧这些士兵,一个个面黄肌瘦,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到处都是补丁。这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吃了上顿没下顿,食物短缺得厉害。每天就靠那么点干粮和野菜充饥,肚子老是饿得咕咕叫。而且,这一路上尽是艰难险阻,不是要躲避叛军的追杀,就是得提防山林里的劫匪,精神时刻都紧绷着,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了。再加上对未来一点底都没有,也不知道这逃亡啥时候是个头儿,心里头全是恐惧和迷茫。这一连串的事儿,就像一块块大石头,压得士兵们喘不过气来,情绪那是越来越不稳定。
这一天,刚过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着,马嵬坡的这块空地上,士兵们横七竖八地躺着休息。几个士兵凑在一块儿,小声地嘀咕起来。
“我说,咱这天天过的是啥日子啊?从长安出来都多久了,一直在路上跑,这腿都不是自己的了。” 一个瘦高个的士兵,一边揉着酸痛的腿,一边抱怨道。
旁边一个胖胖的士兵也跟着附和:“就是啊,吃的也没多少,天天就那么点东西,根本吃不饱。再这么下去,不用等叛军来,咱自己就先饿死了。”
“哼,这都怪杨国忠那老东西!” 一个年轻气盛的士兵突然提高了声音,一脸愤怒地说,“要不是他在朝堂上专权误国,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安禄山能反吗?咱们能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吗?”
这话一出口,周围的士兵们都纷纷点头,像是找到了共鸣。
“没错没错,杨国忠这家伙,就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给自己捞好处。把国家弄成这样,他得负全责!”
“就是,要不是他,陛下也不会带着咱们到处逃亡,咱们也不用受这份罪。”
士兵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杨国忠的不满之声越来越大。这些话就像星星之火,在士兵们中间迅速蔓延开来,大伙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激动。
而在不远处,一群大臣正围在李隆基身边,商讨着下一步的计划。突然,一个侍卫匆匆跑过来,在李隆基耳边低语了几句。李隆基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
“陛下,士兵们对杨国忠大人的不满情绪好像越来越严重了,这样下去,恐怕会出乱子啊。” 侍卫一脸担忧地说道。
李隆基眉头紧皱,心里暗暗发愁。他也知道,这些日子士兵们受苦了,心里有怨气很正常。可杨国忠毕竟是他的亲信,一直以来为他出谋划策,虽然有不少过错,但要他现在就处置杨国忠,他还真有些犹豫。